已枯断竹钧私被,既没贤公帝念深。
仆木偃禾如不起,至今谁识大忠心。
注释:
相公竹 —— 这里借指贤明的君主,意在称赞他英明。
已枯断竹钧私被 —— 比喻贤明的君主被奸佞蒙蔽,就像一根竹子已经枯死,却要把它锯成一把扇子一样。
既没贤公帝念深 —— 即使没有贤明的君主,也仍然怀念他的恩德和功绩。
仆木偃禾如不起 —— 仆木偃禾,一种植物,用来比喻贤臣。如果这些忠诚贤能的人不能得到起用和重用,那就太可惜了。
至今谁识大忠心 —— 至今谁能识别出那些有忠诚之心的人呢?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赞美一位贤明的君主的诗句中,通过比喻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位君主的深深敬意和怀念。诗人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形象地表达了对贤明君主的敬仰之情。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诚贤良之士的惋惜和期待。
首句“已枯断竹钧私被”,诗人以竹子为喻,形容贤明的君主被奸佞所蒙蔽。竹子虽然已经枯萎断裂,但仍然要被锯成一把扇子使用,这象征着贤明的君主被奸佞所利用,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
次句“既没贤公帝念深”,诗人感叹如果没有贤明的君主,那么人们就更加怀念他的功德。这里的“贤公”是指贤明的君主,而“帝念深”则表示人们对他的怀念之情深厚。
第三句“仆木偃禾如不起”,诗人以仆木偃禾为喻,形容忠诚贤良之士没有得到重用。这就像那棵仆木偃禾,虽然生长得茂盛,但却因为没有人赏识而无法发挥自己的价值。
第四句“至今谁识大忠心”,诗人感慨至今还有谁能识别出那些有忠诚之心的人呢?这里的“大忠心”指的是那些真正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人。
最后一句“赏析”,诗人总结全文,表达了对那位贤明君主的深深敬意和怀念。诗人认为,只有像他这样的人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