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兴登虚阁,披襟一望间。
圣朝新日月,亡国旧江山。
柱隔晴虹断,檐喧夕鸟还。
归衙不辞晚,吟思白云闲。
【注释】
登寿宁寺阁:登上寿宁寺的阁楼。
乘兴:趁着兴致,怀着愉快的心情。
虚阁:指空阁,即阁楼。
披襟一望间:展开衣襟眺望四周。
圣朝:即“大明”,指明朝。日月:指太阳和月亮,这里代指国运。
亡国旧江山:指被灭亡的国家留下的山河。
柱隔晴虹断:指在晴天里看见彩虹从寺庙柱子上空飞过,就像柱子把它们隔断一样。
檐喧夕鸟还:指夕阳西下时,寺庙的屋檐上的鸣禽归巢。
归衙:回到官府。不辞晚:不怕夜深,表示乐意。
吟思白云闲:在空闲的时候,吟咏着白云来寄托自己的愿望。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之诗。诗人于春暮秋初,乘兴而往登寿宁寺的阁楼,放眼四望,不禁感慨万分。全诗以写景为线索,由登高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乘兴登虚阁,披襟一望间。”开篇两句点明题旨——登阁,望景。“乘兴”,表明作者心情愉快,意气昂扬;“登”字则表明作者行动敏捷,轻装上阵,毫不拘束。“虚阁”,指的是阁中没有实物,只是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罢了,这里借指自己的心绪。“披襟”,拉开衣服襟边,形容敞开胸怀。这两句是说,我乘兴登高,打开胸怀,放眼四望。
“圣朝新日月,亡国旧江山。”中间两句紧承上句,由登高望景过渡到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圣朝”、“旧江山”,分别代指明朝以及被清朝灭亡的国家留下的山河。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明朝的眷恋之情。诗人认为,现在大明帝国虽然换了朝代,但国家依旧有其光辉灿烂的一面,正如眼前的山川河流一样,虽然历经沧桑,但依然美丽壮观。然而,他也深知明朝的江山社稷已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倾覆的危险。因此,他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亡国旧江山。”
“柱隔晴虹断,檐喧夕鸟还。”接下来两句描写的是登阁时看到的景象。“柱隔晴虹断”,指在晴朗的天气里,彩虹从寺庙的柱子上空飞过,好像柱子将天空中的彩虹隔断一样。“檐喧夕鸟还”,指夕阳西下,屋檐上的鸣禽归巢。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画面,与前两句的忧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归衙不辞晚,吟思白云闲。”最后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所在,也是诗人情感的高潮部分。“归衙”,指的是官员回衙门办公。“吟思白云闲”,指在空闲的时候,吟咏着白云来寄托自己的愿望。这两句是说,即使天色已经晚了,我也不介意,因为我可以在空闲的时候吟咏着白云来寄托自己的愿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它也体现了诗人在面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不被外界纷扰所影响。
【译文】
乘兴来到阁楼上,展开衣襟眺望四周。
大明帝国新的日月,亡国之国的旧山河。
柱子隔断彩虹,檐头鸟儿归巢。
傍晚回府不推辞,吟唱白云心自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