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川宜共少年期,四十风情去未迟。
蚕市夜歌攲枕处,峨嵋春雪倚楼时。
休夸上直吟红药,多羡乘轺听子规。
莫学当初杜工部,因循不赋海棠诗。
【注释】
锦川:指成都。
蚕市:在成都市西门外。夜歌:指杜甫《佳人》中的诗句:“蚕月条桑夜夜新。”
峨嵋:指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春雪:指王建《夜归曲》:“夜来雪里归,雪里醉倒不知归。”
上直:指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宫廷值班制度。
子规:又名杜鹃,常在夜间啼叫。
杜工部:指杜甫,唐代著名诗人,曾作《绝句漫兴九首》其七云:“忆过巴丘日,看花满帝乡。归来向春日,白发有人惊。”
【译文】
锦江两岸风光明媚,与青年朋友共度良辰。你虽四十岁但风华犹存,去蜀地任上卿也不迟延。你曾在蚕市上吟咏新诗,也曾倚楼听那杜鹃啼鸣。不要学当年杜甫那样,因循守旧不写海棠诗。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作者在送别时对冯学士作了多方面的祝愿,希望他能为国出力,建功立业,同时希望他不要像杜甫那样因循守旧,而要写出一些新的佳作。
“锦川宜共少年期”,起句即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和人物。锦川,即锦江。锦江是四川的名水,风景秀丽,古迹很多,所以是少年游的地方。“宜”字用得十分巧妙,既表明了送别的时间是在春天,又是说锦江两岸风光明媚,景色美好,正是游赏的好季节。
“四十风情去未迟”,承上启下,由锦江美景过渡到冯学士此行。这一句是说冯学士虽然已经四十岁了,但仍有青春年少的风采。这既是对冯学士的一种安慰,也是对他此行的鼓励。
“蚕市夜歌欹枕处”,紧接前句,进一步描绘了冯学士此行的美好情景。蚕市,指成都郊外的蚕市。蚕市之夜,月光如水,花香袭人,冯学士在那里吟唱新诗,歌声悠扬,令人陶醉。“欹枕处”三字更是神来之笔,使人仿佛看到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冯学士靠在枕头旁边,头微侧,口微张,似有所思;月光洒在他身上,形成一种柔和的光影效果,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优美。
“峨嵋春雪倚楼时”,又由蚕市夜景过渡到峨眉山景。峨嵋山在四川峨眉县,是一座著名的佛教圣地。春雪时节,山上银装素裹,一片洁白。冯学士登上峨嵋山,凭栏远眺,只见山下的江水波光粼粼,山上的松枝苍翠欲滴。这一景象与他之前所吟的新诗相映成趣,更加衬托出了他的才华横溢和高洁的气质。
“休夸上直吟红药”,这是对冯学士的劝勉之词。红药,指红药树,一种红色的植物。古人认为这种植物有辟邪的作用,因此常常用来装饰庭院或作为礼物赠送他人。冯学士在这里借吟红药之典,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之心和报国之志。
“多羡乘轺听子规”,这是对冯学士的期望和祝愿。乘轺,古代官员出行乘坐的车辆;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它叫声凄厉,人们常常以此来形容离别之情。冯学士此时正处在一个需要为国家和人民付出努力的时代,所以他更应该像子规一样,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最后两句“莫学当初杜工部,因循不赋海棠诗”,则是对冯学士的进一步期望和祝愿。杜工部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字。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而冯学士则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学者,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此,他不应该像杜甫那样因循守旧,而应该勇于创新,积极投身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去。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冯学士的赞美和祝愿,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深深的关怀和热爱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作者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艺术才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