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人虽学心无闷,君子须知道自消。
德似仲尼悲凤鸟,圣如姬旦赋鸱鸮。
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青女祝融如不党,愿分顽石与山苗。

【注释】

放言:即“咏怀”之意,诗人以咏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贤人:有才能的人。学心无闷,犹言学而无忧。

君子:指有德之人。须知道,必须明白。自消,自己消除。

仲尼:孔子的字。凤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神鸟。这里指孔子。

姬旦:周公旦的字,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鸱鸮:一种鸟。

松柏:古人常用松柏来比喻坚贞不渝的品质。严霜降:形容环境严酷。试玉:比喻考验人的品德。烈火烧:比喻锻炼人才。

青女:指少昊氏的女儿,古代神话中的女神。祝融:传说中的火神,相传他住在南方,为人们驱疫除害。党,同。

顽石:指坚硬的石头,比喻顽固的人或事物。山苗:喻指草木,比喻有才能的人。

【赏析】

《放言》是一首咏怀诗,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社会现象的感慨。全诗分为四节,每节四句,每句七字,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第一节:贤人虽学心无闷,君子须知道自消。

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对有才能的人的赞美之情。他认为,即使一个人学习再努力,也不会感到烦恼(贤人虽学心无闷),因为他已经明白了道理(君子须知道自消)。这里的“知”指的是理解、明白。

第二节:德似仲尼悲凤鸟,圣如姬旦赋鸱鸮。

这一节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形象。一方面,有道德的人(德似仲尼)就像悲伤的神鸟一样(悲凤鸟),他们的情感深沉而又真挚;另一方面,有才能的人(圣如姬旦)则像被囚禁的神鸟一样(赋鸱鸮),他们的命运坎坷而又不幸。这里的“德”指的是道德品质,“圣”指的是圣人。

第三节: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对坚韧品质的赞美。他认为,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严霜降)才能看到松柏的坚韧(看松好待严霜降),只有经历烈火的锻炼(试玉宜将烈火烧)才能检验出宝石的真伪(试玉宜将烈火烧)。这里的“松柏”和“宝石”都象征着坚韧的品质。

第四节:青女祝融如不党,愿分顽石与山苗。

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对公正无私的向往。他认为,如果青女(祝融)和火神(祝融)能够保持公正(如不党),那么就愿意将顽石(顽石)送给有才能的人(山苗),以示对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这里的“青女”和“火神”都是象征公正的力量。

这首诗通过咏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社会现象的感慨。它既有对有才能的人的赞美之情,也有对有道德品质的人的同情之意;既有对坚韧品质的赞美,也有对公正无私的向往。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