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
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
自此遂彬彬,不荡亦不野。
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
吾君登大宝,兑泽连滂洒。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
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
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
人谓责太深,终于郡司马。
【注释】
五哀诗:唐代诗人杜甫为纪念被贬为莱州司马的故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制诰高适所作的五首挽诗。
文自咸通后,流散不复雅:自从唐朝末年(907-960),文学创作逐渐失去原有的高雅格调。
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经历了五代的战乱,文人的笔锋变得艳丽浮华。
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高适在朝廷中任官,开始诱导学者追求浮华的文学。
自此遂彬彬,不荡亦不野:从此文人的文笔开始有了雅正和粗俗之分,既不过分华丽也不过于质朴。
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可惜啊,那些急于求成的人触犯了皇上的意图,被迫离开京城(长安)。
吾君登大宝,兑泽连滂洒:我的君主登上了皇位,国家政治清明,如同甘霖般滋润大地。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洛阳与汝州、陈州等都城都迁到了这里,迁徙之间来不及处理政事。
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因此没有人去恢复旧职,国家的政治教化也就无从谈起。
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哪里还能找到一个机会重新做人?带着满腔的抱负却只能在黑暗中度过漫长的岁月。
人谓责太深,终于郡司马:人们认为我的责任太大,最终只能担任一个小小的郡守之职。
【赏析】
此组七言律诗是杜甫为纪念被贬为莱州司马的故尚书虞部员外郎、知制诰高适所作的挽诗。高适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七月,因受宰相李林甫谗陷,被贬为岳州别驾,不久又被贬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长史,最后贬为忠州(今四川忠县)司马。在这期间,杜甫曾多次写诗慰问他。这组《五哀诗》即为其中之一。
“文自咸通后”,开篇就点出了时代背景,即从唐朝末年到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文学创作也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高雅格调,变得浮华而浅薄。接着,诗人回顾了这段历史:“因仍历五代,秉笔多艳冶。”经过五代的战乱,文人的笔锋变得艳丽浮华。这里的“艳冶”指的是当时的文风,也就是所谓的“淫靡”之风。
诗人接下来描述了高适在朝廷中的遭遇:“高公在紫微,滥觞诱学者。”高适虽然身居高位,但仍然试图引导学者们回归正道,追求文学上的高雅格调。然而,这种努力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
“自此遂彬彬”,诗人用“彬彬”来形容当时文人的文风,它既指文风典雅,也暗示着文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然而,这种文风最终还是没有摆脱“不荡亦不野”的困境。这里的“荡”指的是豪放、奔放的风格,而“野”则是指自然、朴素的风格。这两种风格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体现,但往往难以完美融合在一起。
诗人感叹道:“惜哉伤躁进,忤旨出阁下。”遗憾的是有些人因为急躁上进而触犯了皇上的意愿,被迫离开京城(长安)。这里的“忤旨”指的是违背了皇帝的命令或意愿,而“阁下”则是指皇宫内的一个级别。这里的表述可能有些不妥,因为杜甫此时已经不在世,无法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可能是对当时某些文人行为的评价和批评。
“吾君登大宝”,诗人以自己的君主登上皇位来开启下文。他的君主在政治上清明,为国家带来了安定和繁荣。然而,这种政治局面并不长久,因为它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兑泽连滂洒。”这里的“兑泽”指的是水泽,而“滂洒”则是指水势浩大、泛滥成灾的意思。这里的表述可能有些不妥,因为杜甫此时已经不在世,无法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对于政治局面不稳定性的担忧和忧虑。
“均阳又淮阳,移徙曾不暇”,这里的“均阳”和“淮阳”都是地名,分别指洛阳和汝州的治所。这两个地方原本是唐朝的重要城市,但在战乱之后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于这些原因,国家不得不多次迁移这些城市的居民,使得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遂无牵复命,虚偶文明化。”“牵复命”指的是恢复旧职,而“文明化”则是指推广文化教育。这里的表述可能有些不妥,因为杜甫此时已经不在世,无法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对国家政治教化的担忧和忧虑。
最后四句表达了对高适命运的无奈:“何路得自新,赍志入长夜。”我们找不到任何办法让他有机会重新做人;带着满腔的抱负却只能在黑暗中度过漫长的岁月。这里的“赍志”指的是怀抱远大的志向或理想,而“长夜”则是指漫长而昏暗的夜晚。这里的表述可能有些不妥,因为杜甫此时已经不在世,无法直接参与政治决策。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是对高适一生命运的感慨和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