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衾又重茵,盖覆衰懒身。
中夜忽涕泗,无复及吾亲。
须臾残漏歇,吏报国忌辰。
凌旦骑马出,溪冰薄潾潾。
路傍饥冻者,颜色颇悲辛。
饱暖我不觉,羞见黄州民。
昔贤终禄养,往往归隐沦。
谁教为妻子,头白走风尘。
修身与行道,多愧古时人。
【注释】
1、重衾:两层被子。
2、盖覆:遮盖。衰懒身:年老体弱,行动不便。
3、涕泗:眼泪和鼻涕,指流泪。
4、须臾:片刻。残漏:夜深时的计时器。国忌辰:国家的忌日。
5、凌旦:黎明时分。骑马出:骑马外出。
6、溪冰薄潾潾:溪水结了一层薄冰,水波荡漾。
7、路傍饥冻者:路边挨饿受冻的贫苦百姓。
8、饱暖:衣食丰足。羞见:以有衣穿为耻而不愿见人。黄州民:指黄州一带的老百姓。
9、昔贤终禄养:从前的贤人,都享受国家的供养。
10、往往归隐沦:许多人都隐居山林。
11、谁教:谁说。为妻子:为了妻子儿女。
12、修身与行道:修养身心和遵循道德规范。多愧古时人:常感惭愧于古人。
【翻译】
床铺上叠着厚厚的被褥,我盖得严严实实,怕寒气侵袭我那衰弱的身体。半夜里不知怎么突然哭了起来,泪水和鼻涕止不住地流个不停,再也顾不上想到自己的父母了。
时间一点点过去,深夜的计时器也报晓了。官吏们报告说今天是个国忌(皇帝逝世或去世的日子),要我们这些当官的回避公职。
清晨起床出门去上班,路上看见溪边的冰层很薄,水波荡漾。路旁那些挨饿受冻的人,面露悲苦之色。
自己衣食无忧却不知珍惜,见到贫穷的百姓反而有些羞愧。那些昔日的贤人们,最终都享受国家的供养,他们常常是隐居山林。
是谁让我为妻儿儿女操劳?难道不该让白发人奔波于风尘之中吗?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总觉得不如古代的圣贤们做得好。
【赏析】
此诗作于苏轼谪居黄州期间。首联写诗人对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无奈;颔联写诗人在夜深时刻思念亲人之情,泪落沾巾,无以为继;颈联写国忌之日,官吏报告避公;尾联写诗人早晨出行,发现溪边冰薄水涟漪,路人皆面带悲伤之色,而自己因衣暖饭饱却心生羞愧,不愿见贫民,更不愿意看到自己过去的贤人如今都在山林隐居。全诗情感细腻,笔触深沉,表现了诗人对于自身处境的思考以及对于人生价值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