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疏雨寒无定,皎皎圆蟾望欲阑。
应在浮云尽深处,更凭丝竹一催看。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分析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最后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最后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此诗写秋雨绵绵,月光皎洁,诗人想象月亮在浮云的深处,用丝竹催看,以见月色之明丽,意境之空灵。
【答案】
(一)
班班疏雨寒无定,皎皎圆蟾望欲阑。
应在浮云尽深处,更凭丝竹一催看。
译文:
疏密不一的雨点洒下,秋夜的凉意无法驱散。明亮的圆月就要落下,夜色已深,人却还迟迟不睡。
月光应该照遍了天穹,那一轮明月正从浮云的尽头升起。我更想借助丝弦竹管的声音来欣赏它,看看它到底有多美。
赏析:
首联描写秋夜的景色。“班班”二字,形容雨珠密集;“疏疏”二字,则写出雨后初晴,天高气爽的景象。一个“寒”字,把秋夜的凉意写得淋漓尽致。“明月”句,是说月亮将要落下去了。“望欲阑”,是说夜色已经深了,人却还迟迟不睡。这两句,既写出了秋夜的景色,又写出了人物的心情。
颔联紧承上文,继续写景。前两句写的是月,这里写的是人。“应在”一词,是说月亮该出来了吧。“更凭”一词,是说月亮出来后还要用什么来衬托它呢?“浮云尽”三字,是说月亮升到天上,遮住了满天的云。“一催看”三字,是说诗人要用丝竹声催促月亮快点出来观赏。“催看”二字,既写出了诗人急于观赏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他那种对美好事物难以抑制的热爱之心。
末联由写景转入议论。前两句写秋宵月色之美,使人神往;后两句写诗人急于观赏,更增添了他的神往之情。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秋夜月色的热爱之情,也表现了他渴望得到这种美景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