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炬燃红映百坊,佛灯相照有馀光。
樽前尽被公孙礼,席上惟无处士狂。
午夜笙歌欢是伯,几家帘幕醉成乡。
都人犹怕春宵短,共乐何妨舞袖长。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 “宝炬燃红映百坊,佛灯相照有馀光。”
“宝炬”指的是明亮的灯笼,通常用于节日或庆典。
“燃红”表示灯笼被点燃,发出红色的光芒。
“映百坊”意味着这些灯光照亮了无数的街道。
“佛灯”可能指的是寺庙中的照明灯具,或者是指佛教徒使用的灯,这里泛指各种宗教场所的灯光。
“相照”表示两者互相照耀。
“有馀光”表示除了基本的照明功能之外,还有一些额外的光线散发出来。
译文:
明亮的灯笼照亮了百坊,佛教的灯火也闪烁着余晖。
赏析: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热闹非凡、光影交织的场景,既有节日的喜庆氛围,又有宗教的庄严气息。通过“宝炬燃红映百坊”和“佛灯相照有馀光”两个画面,展现了古代城市的繁华与和谐。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依赖。
- “樽前尽被公孙礼,席上惟无处士狂。”
“樽前”指的是宴会中摆放酒杯的地方。
“公孙礼”可能是一个官职名,或者是对年轻有为者的称呼。
“处士”是指隐居不仕的士人,他们通常学识渊博,但并不热衷于名利。
“狂”在这里形容的是他们放荡不羁的性格。
译文:
宴会上所有的年轻人都在行礼,只有那些隐居不仕的士人才会放纵自己。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社会现象,即在官方场合,所有人都遵守规矩,表现出恭敬的态度;而在私人聚会中,那些有才华但不愿出仕的士人则展现出他们的豪放不羁。这种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价值取向。
- “午夜笙歌欢是伯,几家帘幕醉成乡。”
“午夜”指的是深夜时分,人们开始休息的时间。
“笙歌”指的是乐器演奏的音乐声。
“欢是伯”可能是指在深夜里依然欢声笑语,享受音乐的乐趣。
“几家”指的是一些人家。
“帘幕”指的是用来遮挡风雨的帷幕。
“醉成乡”表示这些人喝得酩酊大醉,仿佛已经忘记了自己是在哪里。
译文:
深夜里,仍然有人在笙歌欢笑,有的家户帘幕紧闭,却沉醉于其中。
赏析:
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人们在深夜仍保持着欢乐的气氛,有的人甚至沉醉其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开放,人们更加注重精神享受而非物质追求。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社会中夜生活丰富多彩,人们能够在不同的场合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 “都人犹怕春宵短,共乐何妨舞袖长。”
“都人”指的是京城中的居民。
“犹怕春宵短”表示大家都担心夜晚太短,无法尽情享受。
“共乐”表示大家一起享受欢乐。
“舞袖长”指的是人们在跳舞时衣袖拖得长长的,表示他们欢快地跳舞。
译文:
京城的人都觉得夜晚太短,但我们共同享受欢乐又有什么关系呢?
赏析: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即使时间短暂,只要我们珍惜当下,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就足够了。这种态度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时光的珍视。同时,这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人们注重情感的交流和共享,而不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或个人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