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
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
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
学子灯前寝,谁将尔照经。
诗句: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
译文:林塘荒芜,傍晚时分已经可以看到萤火虫飞舞。
赏析: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闻名于世。在这首诗《南园杂诗六首·萤》中,他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的结合,通过描绘萤火虫的美丽及其在夜晚自然环境中的活动状态,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知识和智慧的生活态度。
“林塘荒湿地,向夕已飞萤”开篇点题,以林塘荒芜的自然景观引入,营造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随后,诗人通过对“向夕已飞萤”这一现象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于自然界生物活力的赞叹,也隐喻了人生如夜幕降临时的静谧时刻,充满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月没蛩吟砌,露凉人在庭”两句,诗人进一步利用夜晚特有的氛围,以及蟋蟀的鸣叫,增添了几分凄清之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萤火虫的出现,如同点点星光,为这幽暗的庭院带来了希望和温暖。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艺术层次,也使得整篇作品的情感更为饱满。
“随风疑落烬,过水乱疏星”两句,则是对萤火虫飞行轨迹的具象化描述。诗人将萤火虫比作飘散的火星,随着风向不定的摇曳;又像穿过水面的流萤,时隐时现。这样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萤火虫在夜色中轻盈而神秘的存在状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美好事物难以捉摸却又值得珍惜的复杂情感。
司马光的《南园杂诗六首·萤》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腻刻画,寄托了诗人对于知识、智慧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在平淡之中蕴含深意,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深邃的思想和高洁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