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动鱼矶,湖边过鸟稀。
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
长啸风生座,高吟露满衣。
闲情无日厌,岸帻对清晖。
【注释】
伫月亭:在湖边,是游人观赏湖光山色的胜地。
灯火 :这里指亭中的灯火通明。
动鱼 :惊动水中之鱼,以代指水声。
五马 :五马山,在今江苏宜兴东北,为太湖支流之源。
久未上 :即“不登”。
五马不成归 :比喻志向未得实现,不得归去。
长啸风生座 :长啸,大声吟咏。风生座,风吹动衣服。
高吟露满衣 :高声吟诵,衣襟沾满露珠。
闲情 :闲暇之情。无日厌 :没有一天不如此。
岸帻对清晖 :头上裹着头巾,面对晴空朗照的阳光,意谓旷达超然。
【译文】
伫站月台观览,灯光映照水面,惊动水中游鱼;岸边停步,偶见过路的飞鸟稀落。
孤独的月亮好久不露面了,也未能登上五马山;志向未得实现,不能归去。
放声长啸,吹拂衣衫,阵阵清风送来清凉;高声吟诵,衣襟沾满露珠。
整天闲情逸致,没有一天不想到这湖畔来;我头戴头巾,对着晴空朗照的阳光。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作者时年五十一岁。此诗写诗人夜行湖边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内心的感慨与不平。
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交代了诗人夜宿湖边的情景。诗人夜行湖边,看到湖中灯火通明,惊动水中之鱼;又听到岸边不时传来过路飞鸟的叽喳声。诗人通过这些描写,生动地再现了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
颔联承启“灯”字,进一步描绘诗人夜晚所见。诗人看到湖中明月已久未见,心中自然生出惆怅之情;而那久不露面的明月也似乎在讥笑诗人的孤寂和郁闷,使他感到自己与世隔绝,无法回归现实社会。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感,形象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颈联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内心情感。诗人在湖边久久徘徊,长啸不已;高声吟诵,衣襟尽湿。这一系列动作,充分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无奈。他感叹自己的志向难以实现,只能借酒浇愁,寄情山水。尾联则以景结情,使全诗意境更加深远。诗人头戴头巾,面对着晴空朗照的阳光,任凭风吹拂着他的衣裳。这种旷达超然的态度,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