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夫非是爱吟诗,安乐窝中无所为。
古道白头无外用,今时青眼几人知。
嵩山洛水长相见,秋月春风不失期。
筋力虽衰才思壮,递年比较未尝亏。
【注释】
尧夫:苏轼的字。首尾吟:指苏轼与朋友相唱和,每首诗的首尾句相同。尧夫,苏轼号。爱:喜欢。为:作。古道白头:年老的诗人。无外用:没有外任的机会。今时青眼:现在有赏识的人。青眼:指识才的眼光。见:遇见。嵩山洛水:嵩山、洛水的简称,都是洛阳附近的名胜。长相见:经常相见。秋月春风:秋天的月亮和春天的风,泛指美好的时光。筋力虽衰:体力虽然衰弱了。才思壮:才华仍然旺盛。递年:逐年。比:较量、比较。未尝亏:没有什么损失。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于元丰五年(1082)春初,应苏辙之请在颍州所作的一首和诗。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打击,谪居黄州、惠州、儋州,生活相当困苦,但苏轼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创作诗歌,抒发自己的志向与抱负。此诗便是他这时创作的一首七律。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并抒发了自己不随波逐流、保持本色的坚定信念。
全诗以“尧夫非是爱吟诗”起,点明题旨。开头两句说:尧夫并非是喜欢吟诗,而是在安乐窝里无所作为。这一句看似平平,实则饱含着深沉的人生感慨和不平之气。诗人借尧夫自况,实际上是借尧夫的遭遇来表达自己被排挤、受压抑的愤懑之情。“古道白头无外用”,写诗人虽已到了暮年,但仍怀有远大抱负,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今时青眼几人知”,则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处境,暗含着世无知音的痛苦。
以下五句话写诗人的志向和情怀:“嵩山洛水常相见,秋月春风不失期。”“嵩山洛水”都是洛阳的代称,这里用以象征友人,表现诗人渴望与挚友重聚的心情;“秋月春风”则暗示了诗人所处的境地:虽然遭难,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性格。“筋力虽衰才思壮”二句,写诗人尽管身体衰老,但才华并未衰竭。最后两句写诗人每年都有新的作品问世,而自己却从未失去这种信心。
此诗语言朴素自然,直抒胸臆,毫无矫饰雕琢之态;情感真切,意蕴深远,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