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连善降志,无恤能忍诟。
兹亭名耐辱,缔构自吾舅。
樽前湘水清,席下湘山秀。
于焉忘荣枯,终日醉醇酎。
攻愁若攻敌,避喧如避寇。
困久理须通,非徒保无咎。

《耐辱亭》

聂著作三舅谪官长沙作耐辱亭书来索诗。

少连善降志,无恤能忍诟。

兹亭名耐辱,缔构自吾舅。

樽前湘水清,席下湘山秀。

于焉忘荣枯,终日醉醇酎。

攻愁若攻敌,避喧如避寇。

困久理须通,非徒保无咎。

注释:

聂氏(即聂政)著作的三舅因被贬至长沙做官而建造了这间“耐辱亭”,聂氏写信过来请求我为他写一首诗。

善于自我约束,不屈服于强权,不屈于威逼;

能够忍受污辱和耻辱,不向邪恶势力屈服。

这座亭子的名字叫做“耐辱亭”,是由我舅舅亲自建造的。

在酒宴上看到清澈的湘江,坐在宴会中欣赏美丽的湘山风光。

在这里忘记了荣华富贵与权势地位,整天沉醉于醇香的美酒之中。

忧愁如同攻击敌人,躲避喧闹如同躲避仇敌。

长期困顿之后,必须通达事理,否则就不能保全自身没有过失。

赏析:

《耐辱亭》是唐代诗人聂夷中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描绘耐辱亭的景致、环境,表达了作者对遭遇挫折后仍能保持高尚气节的赞扬,并抒发了自己在困境中仍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坚定信念。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体现了作者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

第一句“聂著作三舅谪官长沙作耐辱亭书来索诗”,交代了耐辱亭的由来以及作者的身份背景。聂夷中是唐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三舅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贬官至长沙,为了纪念这段经历而建造了这座耐辱亭。同时,这封信也是聂夷中向作者求助写作的原因。

第二句“少连善降志,无恤能忍诟”,描绘了主人公的品质。这里的“少连”指的是古代的一位贤人,他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动摇。而“无恤”则是指另一位古代贤人,他能忍耐耻辱,不受屈辱。这两位贤人的共同品质就是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和坚定。

第三句“兹亭名耐辱,缔构自吾舅”,进一步描绘了耐辱亭的特点。这座亭子的名字来源于它的功能——用来忍受侮辱。而这个亭子的建造者正是聂夷中的舅舅。这表明了聂夷中对于舅舅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樽前湘水清,席下湘山秀”,通过对湘江和湘山的描写,展现了耐辱亭周围的自然美景。这里的“樽前”和“席下”分别是酒杯和座位的位置。湘江水清,山景秀丽,为耐辱亭提供了一个优美的环境。

第五句“于焉忘荣枯,终日醉醇酎”,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态。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聂夷中忘却了世间的荣枯得失,整日沉浸在美酒之中。这里的“醉醇酎”意味着他沉醉于美酒之中,享受着生活的欢乐和自由。

第六句“攻愁若攻敌,避喧如避寇”,表现了主人公的态度。他认为忧愁就像敌人一样需要去攻击,而喧嚣就像敌人一样需要躲避。这里的“攻愁”和“避喧”都是比喻表达,表示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和决心。

最后两句“困久理须通,非徒保无咎”,总结了前面的内容。长时间的困境需要通达的道理才能度过,而不是仅仅为了保全自己而不去面对问题。这里的“困久”和“理须通”都是强调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这首诗以聂夷中的舅舅为主题,通过描绘耐辱亭的环境和周围的风景,表达了主人公对于遭遇挫折后仍能保持高尚气节的赞扬和自己在困境中仍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热烈,体现了作者的高尚品德和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