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
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
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
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
【注释】
独乐园:指董仲舒的读书堂,即“董园”。董仲舒,西汉经学家。
七咏:这里指《七发》。
读书堂:在今山东滕县南。
吾爱董仲舒:吾,我;董,指董仲舒;仲舒,字季长。
穷经守幽独:穷经,穷尽经书;守幽独,守住清静的心境。
所居虽有园(yuán):虽然住在花园之中。
三年不游目:三年没有出来游览。
邪说远去耳:邪说,指非正统的学说、观点;远去,远离。
圣言饱充腹:圣言,正统的思想言论;充腹,充实内心。
发策(cè)登汉庭(qínɡ):发策,展开文辞;登汉庭,进入朝廷。
百家始消伏:百家,儒家以外的其他各派;消伏,使……屈服。
【赏析】
此诗是董仲舒对当时学术思想的批评,表达了他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和立场。
首句“吾爱董仲舒”,点明主题——作者喜爱董氏的学问,并称赞其为“穷经守幽独”。这里的“穷经”指深入钻研各种经典文献,“守幽独”则是指保持独立思考,不为世俗所动。董氏的这种治学态度,正是诗人所赞赏的。
接下来两句“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是对董氏生活状态的描述。尽管他身处繁华世界之中,却选择了一个清净的地方作为读书处,即使周围的环境再好,也不愿意去享受。这种超脱物质诱惑的精神境界,让诗人深感钦佩。
诗人转向对当时学术氛围的评价。“邪说远去耳”一句,表明了诗人对于那些非正统思想、非主流观点的排斥和否定态度。他认为只有坚守正道,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最后两句“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则是诗人对董氏的崇敬之情的体现。他不仅赞扬了董氏的学问和精神境界,更是将他比作一位能引领学术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人物。
整首诗通过对董仲舒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于学术研究和学术自由的追求。同时,诗人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