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白逶迤,楚山碧参差。
玉炊稻粒长,缕切鱼腴肥。
羡君尽室行,飘然无所羁。
伐竹营茅茨,种橘为藩篱。
荒坡无四垣,但以荷塘围。
官虽朝大夫,身世已相遗。
野老坐争席,林叟谈忘归。
犹嫌沮溺徒,名字为人知。
【注释】
郢州:今湖北江陵。
逶迤(wēi yí):曲折延伸。
碧参差:山色青绿,参差不齐。
羡君:羡慕你。羡,羡慕。尽室行:全家搬迁。
荒坡无四垣:荒坡没有围墙。
荷塘围:用荷叶作为围墙。
沮(jǔ)溺:指屈原。《战国策·齐策三》记载,楚襄王派兵攻齐国的都城临淄,齐人不愿受辱,皆抱石头投水而死,人们把这种举动称为“投江”。后人就用“投江”来比喻自沉、自杀。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张伯常同年移居郢州时所作。诗中赞美了作者的朋友不畏强暴,不随流俗而自沉江死的精神。
首联写郢州山水的景色。楚江白逶迤(wēi yí),形容江流曲折,两岸青山苍翠相连。楚山碧参差,描绘出群峰叠嶂,层峦叠翠的景象。
颔联写郢州的农田风光。玉炊稻粒长——像玉一样洁白的大米;缕切鱼腴肥——像缕一样细薄的鱼肉。两句写出郢州稻谷丰饶,鱼肉鲜美。
颈联写张伯常迁居郢州后的生活情景。羡慕君尽室行——羡慕你全家搬走了;飘然无所羁——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尾联写郢州人民对朋友的崇敬之情。伐竹营茅茨——砍伐竹子,建造茅草房舍。种橘为藩篱——种植橘子树,作为篱笆。两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三》,齐人不愿受楚军欺凌,纷纷抱石投入江中,以身殉国,后人称之为“投江”,用以表示誓不屈服于敌人的决心。
末句写郢州人民对这位爱国志士的崇敬之情。官虽朝大夫,身世已相遗——虽然官职显赫,但他却早已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野老坐争席——乡村中的老者也争相与他同桌共进酒肴。林叟谈忘归——山林中的老人也乐于与他在树下畅谈,忘却回家。两句写出张伯常受到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他的高尚情操的赞扬。同时,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如“投江”、“投江”等,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