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架轴三万,撑肠卷五千。
京都通百郡,溟渤汇群川。
深浅人随汲,东西意各便。
后生无复见,媚学谩跹跹。
【注释】
①“插架”句:形容藏书之多。轴,卷轴。撑肠,指书卷多得塞满了肠子。五千,形容数量多。
②“京都”二句:京城中的书籍通达各地郡县,广大的大海汇集着无数的河流。百郡,泛指南北各地的郡县。溟渤(míng bó),大海。群川,众多江河。此指各地的书源。这两句写图书的广泛流传。
③“深浅”句:深和浅的人根据需要可以随意汲取知识,东、西各地的学者各行其是,没有统一标准。深浅,指学问的高下深浅。汲,汲汲地追求,比喻求学。意各便,指不同地区学者各自方便。
④“媚学”句:现在的后生们不再学习前人的东西了,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媚学,盲目地学习他人。谩跹跹(shǎn shā),轻浮、无根的样子。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六年(747),当时诗人在长安任左拾遗。诗以“哭郑丈”为题,借悼念友人郑丈的不幸,慨叹自己的才学不为世人所重,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全诗四联八句,内容紧密相关,一脉相承,层层递进,步步深化,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联“插架轴三万,撑肠卷五千。”是说郑丈家藏书极多,书架上插满了书轴,装满了书卷。这里用夸张手法,突出了郑丈学识渊博,广有藏书的特点。
颔联“京都通百郡,溟渤汇群川。”则进一步说明郑丈的学问影响之广泛。京都,即京城,泛指全国。百郡,泛指全国各地。溟渤,大海。群川,众多的江河。此联以大海比喻郑丈的学问,把郑丈的学问比做大海,既显示了学问的浩大无边,又表明学问的深厚渊博。
颈联“深浅人随汲,东西意各便。”进一步描绘了郑丈学问对不同人的吸引力。深者可以汲取,浅者也可以受益;东方学者可以取其精要,西方学者亦可从中获得裨益。这两句不仅表达了郑丈的学问广为人知、人人皆知的事实,而且表现了他学问渊博、无所不包的特点。这一句还暗用了《论语·里仁》中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之意,表明自己对儒家经典知之甚少,而郑丈却能广博地涉猎诸子百家之学。这既是对郑丈的赞扬,也是对自己才学的自谦。
尾联“后生无复见,媚学谩跹跹。”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后生,即年轻一代。后生无复见,言及年轻一代已不再学习前人的东西了,只知盲目地模仿别人。媚学,迎合世俗的习气。谩跹跹,轻浮的样子。这里指那些趋炎附势之徒,他们只会迎合世俗风气去追逐名利,不会像郑丈那样博学深思。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自己才华不被赏识的悲愤之情,也暗示了对时俗之弊的认识与批判。
这首诗通过写郑丈的博学和广泛影响以及后生的浅薄无知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全诗构思巧妙,语言简练,情感深沉,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