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元须独木支,李公补处属良时。
千年立国唐虞上,一念勤民禹稷思。
恨昔寡闻空自误,况今消尽有谁知。
双凫双雁萧萧影,孤屿亭边正着黐。
诗句释义
1 大厦元须独木支 - 此句比喻国家的治理需要一位杰出的领导者,就如同一栋大厦依赖于一根独立的支柱才能稳固。
李公补处属良时 - “李公”可能指的是某个名叫李的人(此处未具体指出,但应是李姓的人物),“补处”指他在国家中的角色或职责,而“良时”则是指这个角色出现的好时机。
千年立国唐虞上 - 这句话意味着在唐朝和虞舜时期,国家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一念勤民禹稷思 - “念”(思考、念头)在这里与“勤民”结合,表达了一种对人民勤劳的怀念或敬仰之情,“禹稷”则是古代两位著名的治水英雄,这里用以象征勤劳。
恨昔寡闻空自误 - 此句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过去无知的遗憾,认为自己没有充分利用知识去为国家服务。
况今消尽有谁知 - 这句话表示,现在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那些过去的知识已经消失不见,没有人能够理解或记得。
双凫双雁萧萧影 - “双凫双雁”可能象征着一对飞翔的天鹅或大雁,而“萧萧影”则形容它们轻盈而优雅地飞过水面的景象。
孤屿亭边正着黐 - “孤屿亭边”可能指的是一个孤立的小岛或小山,“着黐”可能是某种附着在上面的生物,如苔藓或其他植物,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
译文
大厦需要一根独木来支撑,李公在正确的时间补上了这一位置。
我们在唐朝和虞舜时期就已经站立起来了,但李公的出现让这个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我后悔过去没有充分利用知识,现在这些知识都已经消失了,没有人知道。
现在就像一对飞翔的天鹅或大雁,它们的优雅影子正在水面上飘荡。
一座孤立的小岛或小山,亭子旁边正好有附着在上面的苔藓和其他植物,形成一幅宁静的画面。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治理情况,以及个人对自己的反思,表达了对历史的回顾和对现实的感慨。同时,通过使用自然界的景象来隐喻政治和社会的变化,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和敏锐的观察力。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