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死亡之几何兮,苟乱世以自免。幸此土之平乐兮,依镇南之不远。
余耕兮隆中,地沃衍兮宜稑穜。相原隰而下上兮,町厥壤之百亩。
彼二代之民乐兮,岂不爱其皆有此。偷予腹之独饱兮,视岁行其在酉。
天既溉之以雨露兮,余又滋之以浍畎。禾穰穰而同颖兮,或一稃而二米。
霜露下此秷楤兮,余与牧之竖被之。雀鼠败其秉穗兮,余与邻之父刈之。
贡龠合于许下兮,尚玉食之万一。俾君父之启魏兮,相祀事而勿失。
昔文王之盛德兮,奔走商之暴虐。蔑君臣而自恣兮,吾何用乎此粟。
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袯襫。余力耕而胼胝兮,藉丰草而一息。
扣牸角而长歌兮,声中云门之律。历山已芜兮,鸟下啄其凫芘。
有莘之臣日以远兮,野老锄其故泥。计其食此兮,月不能一钟。
耻一夫之释耒兮,故为无所用于耕。嗟圣贤之心兮,余或识其微隐。
下面是对这首诗《梁父吟并序》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曾死亡之几何兮,苟乱世以自免。幸此土之平乐兮,依镇南之不远:
- 曾死亡之几何兮,苟乱世以自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在乱世中寻找生存之道的愿望,表达了他对于乱世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苟乱世以自免,意思是说在乱世中,为了保护自己,需要自保,即不主动参与纷争,避免成为别人争斗的对象。
- 幸此土之平乐兮,依镇南之不远。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依镇南之不远,意味着诗人希望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中。
- 余耕兮隆中,地沃衍兮宜稑穜:
- 余耕兮隆中,地沃衍兮宜稑穜。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隆中(今湖北襄阳)的农田耕作情况,这里的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稻谷。
- 彼二代之民乐兮,岂不爱其皆有此。偷予腹之独饱兮,视岁行其在酉。:
- 彼二代之民乐兮,岂不爱其皆有此。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百姓生活状态的羡慕和向往。偷予腹之独饱兮,视岁行其在酉。这句话描绘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能够吃饱肚子,并且能够看到一年的结束。
- 天既溉之以雨露兮,余又滋之以浍畎。禾穰穰而同颖兮,或一稃而二米:
- 天既溉之以雨露兮,余又滋之以浍畎。这句话描述了天地之间的恩赐,以及诗人如何回报这种恩赐,用灌溉和除草来维持农作物的生长。
- 霜露下此秷楤兮,余与牧之竖被之。雀鼠败其秉穗兮,余与邻之父刈之:
- 霜露下此秷楤兮,余与牧之竖被之。这句话描述了农民在霜露降临时的生活状态,他们必须忍受寒冷和艰苦的工作。
- 雀鼠败其秉穗兮,余与邻之父刈之。这句话描述了农民面临的挑战,他们不仅要承受自然界的考验,还要面对人为的破坏。
- 贡龠合于许下兮,尚玉食之万一。俾君父之启魏兮,相祀事而勿失。:
- 贡龠合于许下兮,尚玉食之万一。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贡献的自豪和满足感,认为他的贡品能够得到国家的承认和奖励。
- 俾君父之启魏兮,相祀事而勿失。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祭祀活动的重视,他认为通过祭祀可以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 昔文王之盛德兮,奔走商之暴虐。蔑君臣而自恣兮,吾何用乎此粟。:
- 昔文王之盛德兮,奔走商之暴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上伟大领导者的敬仰,同时也揭示了他所处的社会状况。
- 蔑君臣而自恣兮,吾何用乎此粟。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他认为统治者应该遵循道德规范,而不是滥用权力。
- 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袯襫。余力耕而胼胝兮,藉丰草而一息。:
- 黻冕兮茅蒲,衮衣兮袯襫。这句话描绘了古代官员的服饰和形象,也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角色的思考。
- 余力耕而胼胝兮,藉丰草而一息。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同情和理解,他认为农民辛苦劳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 扣牸角而长歌兮,声中云门之律。历山已芜兮,鸟下啄其凫芘。:
- 扣牸角而长歌兮,声中云门之律。这句话描述了诗人在田间劳作时的情景,他一边劳作一边唱着歌曲,歌声传遍整个田地。
- 历山已芜兮,鸟下啄其凫芘。这句话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山上已经荒芜,小鸟开始捕食其他鸟类。
- 有莘之臣日以远兮,野老锄其故泥。计其食此兮,月不能一钟。:
- 有莘之臣日以远兮,野老锄其故泥。这句话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关心,他担心他们的生活质量。
- 计其食此兮,月不能一钟。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家庭责任的认识和承担,他意识到自己的生活条件有限,无法为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
- 耻一夫之释耒兮,故为无所用于耕。嗟圣贤之心兮,余或识其微隐。:
- 耻一夫之释耒兮,故为无所用于耕。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社会责任的认识和承担,他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
- 嗟圣贤之心兮,余或识其微隐。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圣贤思想的认同和追求,他认为圣贤的思想值得学习和传承。
《梁父吟并序》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和历史责任感,还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和反思。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展现了诸葛亮复杂的情感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