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水随路曲,东风得木鸣。
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荣。
茂桑高既条,细草亦丛生。
眷言云外士,及此尘中行。
南临大陂出,波面与心平。
道旁古精庐,黄茅间榛荆。
会集倾远村,裳衣自鲜明。
银钗插山丹,歌笑喧嘤咛。
何以劳比邻,粔籹杂餦饧。
去年谷不饱,白骨今纵横。
等为造化役,未究悲欣情。
归来日已夕,旧径成沟坑。
大车者谁子,不寐方宵行。
死魂未满眉,擿埴将安程。
感此良自哂,抱谷非鹂鹒。
与英上人游紫霄观戏述短歌
野水随路曲,东风得木鸣。
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荣。
茂桑高既条,细草亦丛生。
眷言云外士,及此尘中行。
南临大陂出,波面与心平。
道旁古精庐,黄茅间榛荆。
会集倾远村,裳衣自鲜明。
银钗插山丹,歌笑喧嘤咛。
何以劳比邻,粔籹杂餦饧。
去年谷不饱,白骨今纵横。
等为造化役,未究悲欣情。
归来日已夕,旧径成沟坑。
大车者谁子,不寐方宵行。
死魂未满眉,擿埴将安程。
感此良自哂,抱谷非鹂鹒。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作品,描写了他在紫霄观游玩的经历以及他对世事的感慨。
诗的开头“野水随路曲,东风得木鸣”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这里的“野水”指的是小溪或河流,而“东风”则是指春天的风。通过这两个词,诗人展现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得木鸣”暗示了春风拂过树木,发出的声音,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诗歌转向人间世界:“景物已和柔,川原倍敷荣。”这两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万物复苏,草木生长茂盛。这里的“和柔”和“敷荣”都表达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的特点。
诗中的景色变得更加具体:“茂桑高既条,细草亦丛生。”这里,诗人详细描绘了桑树和草的生长状态,从茂密的桑树到细长的草,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些细节描写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之中。
在描绘完春天的美景后,诗人又转向了人间的生活:“眷言云外士,及此尘中行。”这里的“眷言”意味着怀念或思念之情,而“云外士”则指的是那些远离尘世的人或事物。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超脱世俗、生活在云端的人或事物的向往之情。
诗人转向了人间的现实生活:“南临大陂出,波面与心平。”这里,诗人描绘了大陂湖的景色。湖水宽阔,波面平静,给人一种宁静和平的感觉。这里的“与心平”意味着心境与湖水一样平静,没有起伏波动。
诗人转向了生活中的琐事:“道旁古精庐,黄茅间榛荆。”这两句描述了路边的一座古老建筑。这座建筑虽然简陋,但依然保留着历史的痕迹。这里的“黄茅”和“榛荆”都暗示了岁月的痕迹和沧桑。
诗人继续描绘了生活的琐碎:“会集倾远村,裳衣自鲜明。”这两句描述了村民们相聚的情景。他们穿着鲜艳的衣服,相互交谈笑语,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里的“倾”意味着聚集在一起,而“裳衣自鲜明”则形容衣服的颜色鲜艳、明亮。
诗人转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银钗插山丹,歌笑喧嘤咛。”这两句描述了妇女们佩戴着山丹花形的银钗,欢声笑语地唱歌跳舞。这里的“银钗”和“山丹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元素,代表着美好和吉祥。
随后,诗人转向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何以劳比邻,粔籹杂餦饧。”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于美食的喜好。粔籹和餦饧都是中国传统的糕点小吃,代表了美食文化。这里的“为何要劳烦邻里”意味着人们享受美食的乐趣,并不觉得麻烦或打扰他人。
诗人转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去年谷不饱,白骨今纵横。”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渴望和对饥饿的恐惧。这里的“谷不饱”意味着去年农作物歉收,而“白骨今纵横”则形容了许多无家可归的人的尸体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地上。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贫困状况。
诗人转向了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等为造化役,未究悲欣情。”这两句表达了人们对未来命运的无奈和对人生情感的迷茫。这里的“造化役”意味着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控制,而“未究悲欣情”则表示人们对自己的情感和遭遇感到困惑不解。
随后,诗中的主角“大车者谁子,不寐方宵行。”这两句表达了主角的内心孤独和社会的冷漠。他独自一人在大车里行驶,夜晚时分仍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里的“大车”象征着社会的压力和困境,而“方宵行”则暗示了他无法摆脱内心的孤独和焦虑。
诗中的主角“死魂未满眉,擿埴将安程?”这两句表达了主角对于死亡的恐惧和对未来的担忧。他的魂魄未完全消散,行走之间总是提心吊胆,不知前方的道路如何。这里的“死魂未满眉”形容了他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和内心恐惧,而“擿埴将安程”则表达了他对未知道路的恐惧和不安。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和人间生活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情感的细腻刻画。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