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初谓江南好,不道淹留十载馀。
官职任卑终傲世,俸钱虽少尚收书。
天台旧俗思重借,于浦同官忍独疏。
纵使北归犹识路,滏阳三径近何如。
【注释】
次韵赠段德公:这首诗是王安石为他的同僚段德公而写的一首和诗。
宦游初谓江南好:宦游,做官或在外任职。谓,以为。江南,这里指代京城之外的南方地区。
不道淹留十载馀:没想到在江南任职已经十年多了。
官职任卑终傲世:官职虽然不高,但终究要傲视世人。
俸钱虽少尚收书:尽管薪俸不多,但还是能收到一些书信。
天台旧俗思重借:天台,即今天的浙江省天台县。古代有一种风俗,人们会向天祈祷,希望天赐恩惠。这里指的是段德公曾经向天祈祷过。思重借,意为希望上天给予恩惠。
于浦同官忍独疏:于浦,地名,位于现在的江苏省境内。同官,与自己在同一职位的人。忍独疏,忍受着孤独和疏远。
纵使北归犹识路:纵使,即使;北归,回到北方;犹,仍然;识路,认识道路。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即使回到了北方,也仍然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滏阳三径近何如:滏阳,地名,位于现在河北省邯郸市境内。三径,指代作者自己的家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回到家中,那里的景色也比不上京城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为他的同僚段德公而写的一首和诗。全诗通过描绘诗人对段德公的赞美之情以及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对家乡的思念,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
首句“宦游初谓江南好”,表达了诗人对江南地区的向往和赞美之情。江南地区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然而,诗人在这里却用反问的方式表达出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失望。他认为自己在官场上虽然得到了晋升和荣誉,但却失去了自由和宁静的生活。这种矛盾的情感在他的诗句中得以体现。
第二句“不道淹留十载馀”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诗人在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示他在官场上的停留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年,这让他感到疲惫不堪。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希望自己能够早日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自由的生活。
第三句“官职任卑终傲世”表达了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讽刺。他认为自己在官场上的职位虽然不高,但却依然傲视世人。这种态度让他感到自己被孤立和排斥,同时也引发了他对官场腐败和黑暗面的担忧。
第四句“俸钱虽少尚收书”则是对诗人经济状况的一种描写。尽管他的薪俸并不多,但仍能够收到一些书信和礼物。这种收入虽然不稳定,但也让他感到一丝安慰和满足。
第五句“天台旧俗思重借”则是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天台旧俗,代表着一种传统的信仰和文化习俗。在这里,诗人通过这个典故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他认为家乡的山水之美是他永远无法忘怀的,也是他心灵的寄托所在。
第六句“于浦同官忍独疏”进一步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于浦,指的是他曾经工作过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他忍受着孤独和疏远的感觉,因为与同僚们的关系疏远了。这让他感到很难过和无助。
第七句“纵使北归犹识路”则是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一种抒发。虽然他现在已经回到了北方,但仍然能够找到回家的路。这说明他已经放下了过去的烦恼和困扰,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最后一句“滏阳三径近何如”则是诗人对于家乡美景的赞美之词。滏阳,指的是他家乡所在地。三径,指的是他家乡中的三条小路。在这里,诗人用对比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他认为无论走到哪里,家乡的美景都是最美丽和令人难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