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俶在杭,有地千里。
皮毁毛落,孤睽莫恃。
慑服声教,慕为臣使。
携彼人民,挈其土地。
于橐于囊,归于天子。
【注释】
俶:同“猝”。
在:居。杭:通“浩”,广大。
皮毁毛落:指战死。
睽(kuí):通“睽”,离散,孤立。
慑服声教:畏服朝廷的威令教化。
慕为臣使:向往做朝廷臣民和使者。
携彼人民,挈其土地:带领那里的百姓,携带那里的领土。
橐、囊:用布帛等做成的袋子,用以盛物。
于橐于囊,归于天子:把他们装进口袋,运到京城献给天子。
【赏析】
这首诗是歌颂周宣王征伐淮夷胜利的诗篇之一。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征伐前和征伐后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周宣王的胜利。
开头两句说:“彼俶在杭,有地千里。”大意是说,那些突然来到京城的异族部落,他们的国土很大,有一千里方圆。这一句是写敌人强大,不可轻视。
第三四句说:“皮毁毛落,孤昬莫恃。”大意是说,他们被打败了,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已经不能自存了。这句是写敌人失败。
中间四句说:“慑服声教,慕为臣使。”大意是说,他们被朝廷所征服,归服朝廷,渴望成为朝廷的臣民和使者。这是写敌人向朝廷屈服。
后四句说:“携彼人民,挈其土地。”大意是说,他们带着百姓,带着土地来归附朝廷。这是写敌人献土纳降。
最后四句是结语:“于橐于囊,归于天子。”大意是说,把他们装进口袋,运到京城献给天子。这是写胜利的果实归朝廷所有。
整首诗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先写敌人的强大,再写敌人的失败,然后写敌人归顺朝廷,最后写敌人献土纳降,全诗以赞美为主调,表达了对朝廷胜利的喜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