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尽且穷,城孤无援。
至死不屈,万戈来攒。
精诚内发,颜色自安。
身轻鸿毛,名重泰山。
吾执唐刑,罔容于奸。
未诛禄山,先诛贺兰。
南霁云
力尽且穷,城孤无援。至死不屈,万戈来攒。精诚内发,颜色自安。身轻鸿毛,名重泰山。吾执唐刑,罔容于奸。未诛禄山,先诛贺兰。
译文:
南霁云已经尽力了,但是敌人太强大了,无法支持下去;我死后也绝不屈服,即使千刀万箭也不怕。内心坚定忠诚,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镇定。自己像一片轻飘飘的鸿毛,但却赢得了崇高的名声。我坚守唐朝的法令,不能容忍邪恶。我没有杀死安禄山,但我先杀了他的侄子贺兰进明。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简洁明了,情感深沉而激昂。诗人以南霁云这一历史人物为背景,通过对其英勇事迹的描绘,表达了对忠诚、勇敢和正义的赞美和歌颂。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南霁云为主角,通过对他生平事迹的回顾和描述,展示了他作为一名将领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诗人首先描述了南霁云在战场上的处境,他已经竭尽全力,但敌人的势力过于强大,让他无法再坚持下去。接着,诗人又描绘了他面对生死抉择时的态度,他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向敌人屈服,展现出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忠诚。
诗人通过“精诚内发”等词语,进一步表现了南霁云内心的坚定和坚强。尽管身处逆境,但他依然能够保持镇定和冷静,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最后,诗人通过提到“名重泰山”,再次强调了南霁云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他虽然只是一位普通的将领,但他的行为却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敬仰,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这首诗还体现了王昌龄对战争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战争是一种罪恶,应该尽量避免,但当战争发生时,人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了正义和国家利益而战。这种观点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也体现了王昌龄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民族立场。
《南霁云》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南霁云的历史形象,更是通过他的故事传达了作者对于忠诚、勇敢和正义的深刻理解和赞美。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