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人避暑海城西,西北浮屠尽得栖。
更漏有无风逆顺,纸窗明暗月高低。
石泉未到秋先冷,野虎偏从夜即嘶。
记得去年常德府,武陵今夕况桃溪。

【注释】

幽人:隐士。避暑海城西:避世的隐士住在海城的西边。西北浮屠:指在西北边建造的佛塔。

更漏:古代计时器,以铜壶滴漏来报时。有无:指是否。逆顺:指滴漏速度是快还是慢。纸窗:指窗纸。明暗:指窗纸上的月光映照情况。石泉:指山泉。秋先冷:秋天来临之前泉水就已经变冷了。野虎:指野兽。偏从夜即嘶:偏从晚上就发出吼声。桃溪:地名,在今四川成都附近。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夏末秋初时节怀念故乡之情。

首联:“幽人避暑海城西,西北浮屠尽得栖。”意思是说,一个隐居的人正在海城的西边避暑,而西北边的佛塔也正好建在那里。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居的人,也就是作者自己。他之所以选择海城作为避暑之地,是因为那里地势较高,空气清新,环境安静。而西北面的佛塔,则是他避暑的理想之所。

颔联:“更漏有无风逆顺,纸窗明暗月高低。”意思是说,时间的流逝与风向、水流的方向无关,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打开窗户就能看到明亮的月光。这里的“更漏”是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诗人通过这一自然现象表达了他对时间的无奈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颈联:“石泉未到秋先冷,野虎偏从夜即嘶。”意思是说,山里的泉水还未到秋天就已经变得寒冷,而那些野兽却在夜晚就开始发出咆哮的声音。这里的“石泉”和“野虎”,都是诗人所熟悉的自然环境。它们的存在,为诗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角度,使他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

尾联:“记得去年常德府,武陵今夕况桃溪。”意思是说,还记得去年我曾经住过的常德府,而现在的武陵郡今晚却格外地美如桃溪。这里的“常德府”和“武陵郡”,都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他通过对比两地的变化,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与过去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