憎却堤边柳,青丝复尔长。
自怜愁里鬓,不觉暗中霜。

【注释】

憎:讨厌,憎恨。却:退却,后退。堤边:水边的堤坝。青丝:细长的秀发。尔:你。复(fù):同“服”,生长的意思。自怜:自己同情怜悯。愁里鬓:愁苦的鬓发。不觉:不知不觉。暗中霜:指鬓角的白发。

【赏析】

《春宵有感》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写于大历五年(770年)春天。诗人因连年战乱、兵荒马乱,而流落长安,心情极度烦闷,故作此诗以抒怀。全诗四句,前二句写景,后二句抒情,中间用一“憎”字串起上下两联,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

首句“憎却堤边柳”。堤边的柳树,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婀娜多姿,美丽迷人,诗人却讨厌它,厌恶它。诗人为何要讨厌堤边的柳树呢?这要从他的遭遇说起。他一生坎坷,屡遭贬斥,如今漂泊无依,寄人篱下。春天到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但诗人此时却无心欣赏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他恨的是那堤边的柳树,因为它在春风中摇曳生姿,婀娜多姿,美丽诱人,勾起了他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也勾起了他内心深藏的伤感和忧愁,使他无法释怀。

第二句“青丝复尔长”。诗人痛恨堤边的柳树,但又无法割舍它。于是,他开始怀念自己过去的生活。那时,他的青年时期正值青春年少,满头青丝,意气风发,意态飘逸。而现在,他已经老了,鬓已斑白,青丝也已不再长长,而是变得稀疏而短促。这种变化,使诗人感到十分痛心。所以,他恨堤边的柳树,也恨自己的青丝不再长长。

第三句“自怜愁里鬓”。诗人恨堤边的柳树,更恨自己的青丝不再长长,于是他开始感到痛苦。他觉得自己已经老了,已经失去了年轻时的神采和活力。这种痛苦和无奈,使诗人更加伤心和绝望。

第四句“不觉暗中霜”。诗人痛苦地感叹着自己岁月的流逝和容颜的改变,但这种感叹却不知不觉间让他感觉到了岁月的痕迹。他看到自己的鬓角已经开始变白,就像暗中的霜一样,使他不禁感慨万分。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深沉。通过描绘堤边柳树的美丽景象,引出对过去生活的怀念;通过描写青丝不再长长的景象,抒发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通过描绘自己鬓角变白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衰老的深深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深远而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