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禽悲噪白云边,人到天台古洞天。
点化春愁三月暮,唤回晓梦五更前。
有如捣药洒泪响,非杵非舂自戛然。
毛羽也知仙可学,声声要结炼丹缘。
捣药禽
灵禽悲噪白云边,人到天台古洞天。
点化春愁三月暮,唤回晓梦五更前。
有如捣药洒泪响,非杵非舂自戛然。
毛羽也知仙可学,声声要结炼丹缘。
译文:
捣药的鸟儿在白云边上发出悲鸣的声音,人们来到了天台山的古洞天。
在春天的时候,捣药的鸟会点化我的春愁,让我在三月末的黄昏时分入睡;在清晨的时候,它又会把我从五更天的梦中叫醒。
它发出的叫声就像是在捣药,洒落一地的泪水,但它并不是用杵也不是舂,而是自己戛然一声。
它的羽毛也知道修仙的方法,所以它每一声都在教我如何结丹,这就是它与我之间的联系。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捣药禽的形象及其与诗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诗中通过捣药禽的行为和声音,以及诗人对这些行为的感知和反应,展现了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首句“灵禽悲噪白云边”,以“灵禽”形容捣药禽的精灵,它悲伤地鸣叫于白云之畔。这里的“悲噪”传达了捣药禽的哀怨之情,而“白云边”则增添了一种飘渺、高远的氛围。诗人用“灵禽”一词赞美捣药禽的神奇与美丽。
第二句“人到天台古洞天”,诗人将自己引入了一个神秘的仙境之中。天台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自然景观。诗人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大自然的美丽,更有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祥和。这种感受与捣药禽的悲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整首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接下来的两句分别描述了捣药禽在春天与夜晚的不同作用。在春天时,它会唤醒人们的春愁,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而在夜晚,又能够将人们的美梦唤回,让人重新获得活力和清醒。这两句不仅展示了捣药禽在不同情境下的作用,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有如捣药洒泪响,非杵非舂自戛然。”诗人通过比喻的方式,将捣药禽的动作与捣药相联系。这里的“洒泪”形象生动,表达了捣药禽在制作药物时的辛勤与不易。同时,诗人还提到了“非杵非舂自戛然”,这是对捣药过程的描述,暗示着捣药的过程并不需要使用工具,而是通过捣药禽自身的动作来完成。这一细节既体现了捣药禽的聪明才智,也揭示了自然界万物生长的奥妙。
最后两句“毛羽也知仙可学,声声要结炼丹缘。”进一步强调了捣药禽与诗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诗人通过对捣药禽的了解,感受到了修仙的乐趣和可能性。这里,捣药禽仿佛成了一位引路人,指引着诗人走向修仙的道路。
这首诗以其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与自然、动物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诗人通过与捣药禽的交流,领悟到了修仙之道的真谛,同时也对自然之美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感悟不仅是对个人修行的帮助,更是对整个人类精神世界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