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结屋乱云边,直面群峰势接连。
车马不来真避俗,箪瓢可乐便忘年。
移筇绿幄成三径,回首黄尘自一川。
认得渊明千古意,南山经雨更苍然。
这首诗是诗人在郑德辉的悠然堂所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古人的敬仰之情。
诗的第一句“高人结屋乱云边,直面群峰势接连。”描绘了一幅高士隐居的场景,他们在乱云之中建起了小屋,直面着连绵不断的山峰。这里的“高人”指的是隐者或者隐逸之士,他们选择在自然的环抱中生活,远离尘嚣。
第二句“车马不来真避俗,箪瓢可乐便忘年。”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他们不追求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是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这里的“箪瓢”是指简朴的生活用具,象征着隐士清苦的生活。
第三句“移筇绿幄成三径,回首黄尘自一川。”描述了隐士们通过移杖来开辟出一条条小径,形成了一片片绿色的屏障,使人们可以在这里找到心灵的慰藉。而当他们回首望去时,只见滚滚黄尘如同一条河流般从眼前流过。这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第四句“认得渊明千古意,南山经雨更苍然。”则是诗人对陶渊明的赞美与怀念。他深知陶渊明一生都在追求自由、淡泊的人生态度,而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同时,诗人也在感叹南山在经历了风雨后更加苍茫、壮丽。这句话既是对陶渊明的致敬,也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肯定。
最后一句“南山经雨更苍然。”则直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山在历经风雨之后变得更加苍茫、壮丽,正如诗人自己经过岁月沉淀后更加成熟、深沉。这是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领悟,也是诗人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自信和坚定。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隐士生活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古人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的人生态度。它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理,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