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昔贤君子,存心每欲仁。
求端从有术,及物岂无因。
恻隐来何自,虚明觉处真。
扩充从此念,福泽遍斯民。
入井仓皇际,牵牛觳觫辰。
向来看楚越,今日备吾身。
【注释】存心每欲仁:存心,指思想、意念。每欲,总是。
求端从有术,及物岂无因:求取端正的方法,是从一定的手段;及于事物,岂是没有原因的。
恻隐来何自:恻隐,指同情。
虚明觉处真:虚明,指清明明朗的心境。觉,知觉。
扩充从此念:扩充,增加扩大。此,指上述的“存心”、“求端”、“及物”等意念。此处是说,要增加扩大这种意念。
福泽遍斯民:福泽,恩惠,利益。斯民,民众。
入井仓皇际:入井,指投到井里去。仓皇,惊慌的样子。际,时候。此处意谓处于危急的时候。
牵牛觳觫辰:牵牛,牵牛耕田。觳觫,牛因惊骇而发抖的样子。辰,时间。此处意谓在紧张劳动的时候。
向来看楚越:向来看,向来观察、观察过。楚越,战国时楚国和越国两个国家。此处泛指各国。
今日备吾身:今日,今天。备,准备。吾身,我的身体。
【赏析】此诗以《孟子》中的名言为题,内容上主要写“仁”的修养与实践。全诗共八句,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自己始终怀有仁德之心,并努力追求仁义之术,但要达到目的必须通过具体的行动,才能使仁义之道得以实现;第二段写自己对人世间的疾苦有着深切的感受,因此时时想着如何去救济他人,使天下百姓得到幸福;第三段写自己曾经看到楚国和越国两国的君主,都善于用各种手段来治理国家,所以认为治国者应该具备多种本领;第四段写自己虽然曾一度感到手足无措,但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掌握了治国之术,从而能为天下苍生造福。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仁德的追求和实践过程,也体现了他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