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蹇西涧滨,枵然似枯木。
下有幽泉鸣,上有苍苔绿。
来往定何人,山空此遗躅。
【注释】
临:靠近,接近。涧滨:山间溪流边。枵然:空荡。西涧:指西边的山涧,即“涧水”。幽泉:深而静的水声,形容泉水流动细缓的声音。苍苔:青苔,是苔藓的一种,呈绿色。遗躅(zhú):留下的痕迹。
赏析:
此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首联“临流石”四句,点明题旨。诗人在山涧边一块石头上坐定,俯视涧水,远望山色。他看到涧水旁边有一片枯木,这枯木似乎已经很久没有生机了,显得十分空旷、萧条。涧水潺潺流淌,发出细碎的声音,而上面的青苔却郁郁葱葱,呈现出一种生命力旺盛的景象。诗人不禁想起了自己曾经有过的一段经历,那是一段充满艰辛和困苦的日子,他曾经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健康和生命。然而,现在他已经远离了那些痛苦的事情,来到了这个美丽的山中,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颔联“下有幽泉鸣,上有苍苔绿”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景色。诗人低头看到一条小溪从山下流过,发出悦耳的声音。抬头望去,上面长满了翠绿的苔藓,仿佛给整个山谷都披上了一层绿色的外衣。这些苔藓不仅为山谷增添了一份生机,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里,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颈联“来往定何人,山空此遗躅”两句,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想象着那些曾经在这里留下足迹的人们,他们或来或去,留下了一串串深浅交错的脚印。然而,当诗人来到这个地方时,却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和祥和,没有任何人来打扰这里的美景。诗人感叹自己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心灵的寄托,找到了内心的安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背景。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