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
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
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
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
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
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
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译文】
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
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
茅茨十数家,清川可行舟。
风俗颇淳朴,旷土非难求。
誓捐三径资,往遂一壑谋。
伐木南山巅,结庐北山头。
耕田东溪岸,濯足西溪流。
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
静有山水乐,而无身世忧。
著书俟来哲,补过希前修。
兹焉毕暮景,何必营菟裘。
【解析】
《卜居》是陶渊明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写隐居的生活,表现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态和高洁的志趣,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卜居”的意思是:定居下来,在这里安家落户。
首联“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的意思是:在屏山之下安家定居,从这地方向上向下看三十年了。
颔联“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的意思是:终究靠近村庄(墟),但心中不满足(幽)。
颈联“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的意思:近来听说西边西山,深谷中开辟了平原田地。
尾联“朋来即共欢,客去成孤游。”的意思是:朋友来了就一同欢乐,客人走了就成了孤单一人。
这首诗以隐居生活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人居住环境的恬静、田园风光的秀美、农耕生活的闲适等具体细节,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风格清新脱俗。
赏析:
此诗作于宋文帝元嘉四年(427),是作者辞官后归隐田园之作。
诗的开头两句“卜居屏山下,俯仰三十秋”,写诗人在屏山脚下定居下来,俯视四周三十年的时光流逝。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了深厚的情感。诗人在此地扎根,仿佛已经融入这片土地,与周围的景物共同经历了岁月的沧桑。这种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渗透在诗的后文中。
诗人用“终然村墟近,未惬心期幽。”两句进一步描绘自己的隐居生活。尽管身处乡村,但诗人并未感到心满意足。这里的“终然”意味着一种必然性,暗示着诗人对于自己选择隐居生活的坚定与执着。他虽然远离了喧嚣的城市,但内心的追求并没有改变,依然渴望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近闻西山西,深谷开平畴。”这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家乡新变化的关注。他听说西边的山中出现了一片开阔的土地,那里有着无尽的生机与活力。这种新奇的变化让诗人心生欢喜,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留在这片土地上的决心。
在诗的最后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友情与亲情的看法。他认为朋友的到来让他感到快乐,而客人的离去则使他感到孤独。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人际交往的敏感与细腻,也反映出他对生活中点滴情感的重视与珍视。
此诗通过诗人对于家乡的深情描绘与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他对于自然、友情与亲情的独特感悟与追求。同时,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情感表达真挚而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