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阴叶底午蝉嘶,满腹春风寄一枝。
下有行人正愁绝,不知幽咽自缘饥。
注释
阴阴叶底:树叶浓密,遮天蔽日。
下:此处指蝉的腹部,即腹鸣。
幽咽自缘饥:声音低沉,是因为饥饿而发出的哀鸣。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之情。
首句“阴阴叶底午蝉嘶”,描写了一幅夏日午后的景象:树叶浓密,蝉儿在枝头嘶鸣,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给大地带来了一丝温暖。这里的“阴阴”一词,用来形容树叶浓密、遮天蔽日的景象,使得整个画面显得十分宁静。同时,“午蝉嘶”三字,也描绘出了蝉儿在夏日午后的鸣叫声,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颔联“满腹春风寄一枝”,则进一步描绘了蝉儿的形态和动作:它的身体蜷曲成一团,仿佛是在将满腹的春风都寄托在那小小的身体上,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春风”一词,既指自然界的气息,又暗指人的情怀。而“寄一枝”,则是形象地表达了蝉儿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树枝上,以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尾联“下有行人正愁绝,不知幽咽自缘饥”,则转向了对行人的描写。诗人看到树下的行人,他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仿佛已经达到了愁绝的地步。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种情绪,而是通过描述行人的状态来暗示自己的情绪。这里的“下有行人正愁绝”,既描绘了行人的愁苦之情,又为后面的“不知幽咽自缘饥”作了铺垫。而“不知幽咽自缘饥”一句,则是诗人对行人的同情和理解的体现。他认为行人之所以愁苦,并非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原因,而是由于他们饥饿所致。这里的“饥”字,既指行人的肚子饿得咕咕叫,又暗指行人内心的空虚和无助。
这首诗通过对夏日午后的景象和蝉儿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理解。诗人以蝉儿为媒介,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之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