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收宿雨,坐见空翠滴。
携筇出城隅,试此腰脚力。
竹阴穿窈窕,僧户扣岑寂。
小轩清樾底,磐礴聊自适。
闯然见幽禽,百啭深拔隙。
即此与晤歌,绝胜眼前客。
幽怀层冰结,屃赑不可释。
忽如散春风,回首无处觅。
天游失六凿,真观了千息。
乾坤鼎鼎中,指马坐可一。
不知双清老,何者为心迹。
持问跏趺人,首肯复面壁。
山烟明欲合,归舸兀深碧。
此心除溪月,炯炯谁复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首先,要了解诗作的内容、思想情感、手法等,然后结合注解、注释来理解诗意。
此诗描写了游报国寺双清轩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淡雅,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译文:
山峦在雨后渐渐隐去,坐看空翠滴落山涧。
手执筇竹杖走出城角,试走这腰腿是否健壮。
竹树阴翳穿行于窈窕幽深之处,僧房门户敲击着岑寂寂静。
小轩清亮和煦的树荫下,我盘桓自在自适。
忽然间看见幽禽,百啭歌声从空隙中传来。
即此与友人相晤畅谈,胜过眼前相逢之客。
心中忧愁如层冰结,难以释怀。
突然之间春风飘散,回头望去无处寻觅。
天游失足犹如六凿,真观千息已无痕迹。
在乾坤鼎立的世界中,指点江山坐而可成。
不知双清老翁,何为心迹?
持问跏趺僧人,首肯面壁。
山间烟雾将要合拢,归舟停泊在深碧之中。
此心除了溪边明月外,炯炯谁人再识?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全诗描绘了游报国寺双清轩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开头两句“千峰收宿雨,坐见空翠滴”,写游报国寺双清轩所见的美景。千峰在雨后渐渐隐去,坐看空翠滴落山涧。诗人用“千峰”、“宿雨”、“空翠”三个意象营造一种静谧的气氛,渲染出幽深的境界,为下文写双清轩作了铺垫。“坐见”二字,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
第三句“携筇出城角”,是说诗人带着筇竹杖走出城角。筇竹,即筇,是一种可以拄用的竹子。“挈”(qié)字原义为提起,这里指提拿。“筇”字原义为筇竹,这里指筇竹杖。诗人带着筇竹杖走出城角,是为了游览胜地,领略风光。
第四句“试此腰脚力”,意思是说,为了欣赏美景,体验情趣,我试着走走看。“试”字写出了诗人出游前的心态,也写出了作者对双清轩的向往之情。
接下来四句“竹阴穿窈窕,僧户扣岑寂”,“小轩清樾底”,都是诗人游览双清轩时的感受,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窈窕”形容景色幽深曲折。“岑寂”指寂静无声。
第五句“磐礴聊自适”,意思是说,我盘桓在这清幽的景色中自得其乐。“磐礴”是指盘桓,徘徊。诗人以磐礴自娱,表明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以及他追求自由、爱好宁静的性格特征。
第六句“闯然见幽禽,百啭深拔隙”,意思是说,忽然听见幽禽的啼叫。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听到鸟语时的惊喜之情,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对大自然的亲近和喜爱。
第七句“即此与晤歌”,意思是说,在此与友人相晤畅谈。“晤”字原意为见面,此处指交谈。“歌”字原义是唱歌,此处指吟咏。“即此”表示此时此刻,“晤歌”则表现出诗人与朋友畅谈的乐趣,表达了他与朋友相见的喜悦之情。
接下来三句“幽怀层冰结,屃赑不可释”,“忽如散春风,回首无处觅”,分别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忧郁和心情的变化。“层冰结”比喻诗人内心的忧郁如同厚厚的冰块一样无法消散。“忽如散春风”则是说他的心情瞬间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回首无处觅”则表现了诗人心情的转变之快,让人感到惊讶。
第八句“天游失六凿,真观了千息”,意思是说,我在天空中遨游失去了六根束缚,真观千息已经消失。这里的“真观”指的是佛教中的修行境界,也就是达到解脱的境界。这句话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第九句“乾坤鼎鼎中,指马坐可一”,意思是说,在广阔的天地中,我可以随心所欲地行走。“乾坤鼎鼎”形容天地广阔无边,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指马坐可一”则表现了诗人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生活态度。
第十句“不知双清老,何者为心迹”,意思是说,我不知道这个双清的老人究竟为何人。这里的“双清”指的是双清院,一个古老的佛寺。“心迹”指的是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双清老人身份的好奇和困惑之情。
最后两句“持问跏趺人,首肯复面壁”,意思是说,我向一位打坐的人提问,得到了首肯后又转向壁面。“跏趺”是指盘腿坐着的姿势。这里的“首肯”指的是点头同意的意思。这句话表现了诗人与双清老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这首诗描写了游报国寺双清轩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平易自然,风格清新淡雅,有很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