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禀元轩玉立身,露幛烟纛晓初匀。
一时顿有七贤集,千亩今馀万个春。
能以风流夸后日,政缘名篆得斯人。
寂寥不见平安报,只有东风为扫尘。

【注释】

  1. 万竹亭:即竹园亭,在今安徽歙县。
  2. 元轩:指高高的车轩,这里比喻诗人的胸怀。
  3. 露幛(Zhàng):指云气缭绕,如屏障一般。
  4. 烟纛(dào):指烟云缭绕,如同旗杆一样。
  5. 七贤:指魏晋时期名士阮籍、嵇康、刘伶、向秀等。
  6. 风流:指才学出众,行为潇洒。
  7. 名篆:指名声。
  8. 平安报:《新唐书·李峤传》有“李峤尝为《平蛮颂》,上以赐安南都护赵元楷,其词曰:‘地生金马外,山立玉堂中。’”后遂称颂平安之辞为平安颂。
  9. 扫尘:清除尘垢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咏竹园亭的诗。作者借赞美竹林之美和亭子之胜,抒发自己的志趣与怀抱。全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情味。
    首联写景。“气”“身”二字用得极好。“气禀”是说竹子生长于大自然,禀受天地灵气;“身”字则突出了竹子挺拔秀丽的形象。“元轩玉立身”一句,既点出竹之高雅,又写出竹之清高,可谓形神兼备。“露障烟纛晓初匀”,是写晨景。“障”指障日,“纛”(duò)指旌旗。这一句是说清晨时分,露气蒸腾,云雾缭绕,竹影在初升的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清晰,仿佛是竹叶挡住了太阳的光线。“一时顿有七贤集”一句,是说在这样的景色中,仿佛一下子聚集了众多的名士文人,他们在这里聚会,品茗论道,交流思想。这里的“七贤”指的是竹林里的七位名士,他们分别是阮籍、嵇康、刘伶、阮咸、山涛、向秀、王戎,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都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以其高尚的品德、卓越的才学和独特的个性而著称。他们的言行常常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的楷模。
    颔联写竹林之盛。“千亩今余万个春”一句,是对前面“一时顿有七贤集”这一景象的具体描绘。这两句诗表达了对竹林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将竹园的面积与春天的花朵相比拟,形象地描绘出了竹林的美丽景色。这里的“千亩”指的是大片的土地,而“万个春”则是指无数盛开的花朵,两者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向往。
    颈联写竹林之志。“能以风流夸后日,政缘名篆得斯人”两句,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与展望。诗人希望自己能够以竹林的精神风貌来激励后人,成为一位杰出的人物。这里的“风流”指的是才学出众、行为潇洒的品质,而“名篆”则是指名声和地位的象征。诗人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名字和成就,得到世人的认可与尊重。这里的“名篆”不仅指名声和地位,还涵盖了诗人的才华和智慧。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英雄豪杰,成为一代宗师。
    尾联感慨时光流逝。“寂寥不见平安报,只有东风为扫尘”两句,是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他感叹自己如今已经变得孤寂无依,无法再像过去那样与朋友们一起畅谈理想。同时,他也感叹自己无法再收到来自远方的平安信息,只能依靠东风来扫除心中的尘埃。这里的“寂寥”指的是孤独寂寞的状态,而“东风”则是指春天的风,它吹拂着大地万物,也吹拂着诗人的心灵。诗人通过这种意象表达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竹园亭的描写和对竹林美景的喜爱之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时间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而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