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木柴投向釜,不是知音色如土。
道途谩用运三车,根性终然资一雨。
相逢倘获个中人,涓滴何辞北驴乳。
善才童子天质奇,抛官远遁修行苦。
果向北山曾遇人,便解捐书寻一语。
而今脱却七斤衫,相见山山惟作舞。
秋闱何幸相握手,未厌夜深来叩户。
莫愁客至将何待,困有眠床饥有俎。
【诗句释义】
次韵天启戏为禅句之作:我再次以诗来回应天启先生的玩笑。
次韵:指诗歌的体裁,通常指和前人或他人的作品在形式上相同而内容上有变化或呼应的作品。
天启:即明朝天启年间,是明朝的年号之一,这里指的是天启先生。
戏为禅句:指作者以诗歌的形式来模仿禅家的语言,表达禅宗的思想。
之:代词,指代前面的句子或词语。
作:创作,指写作。
【译文】
一片木柴投向釜(fǔ),不是知音色如土。
道途谩用运三车,根性终然资一雨。
相逢倘获个中人,涓滴何辞北驴乳。
善才童子天质奇,抛官远遁修行苦。
果向北山曾遇人,便解捐书寻一语。
而今脱却七斤衫,相见山山惟作舞。
秋闱何幸相握手,未厌夜深来叩户。
莫愁客至将何待,困有眠床饥有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模仿禅宗语言风格的作品,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描绘,展现了禅宗思想的魅力和深远影响。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赏析。
第一句“一片木柴投向釜”,描绘了禅宗的简朴生活和修行的方式。禅宗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清净,通过简单的生活实践来达到心灵的解脱和提升。这里的“木柴”象征着生活中的简单和朴素,而“釜”(一种古代的烹饪器具)则代表了日常生活的琐事和烦恼。
第二句“道途谩用运三车”,表达了禅宗对于世间万物的超然态度。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没有永恒的固定状态,因此人们应当看淡名利,不被外在的事物所束缚。这里的“道途”指的是世俗的道路,而“运三车”则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在世俗道路上忙碌奔波的状态。
第三句“根性终然资一雨”,揭示了禅宗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禅宗认为,生命的本源在于自然,而自然的变化如同雨水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里的“根性”指的是人的本性,而“一雨”则代表了自然的恩赐和滋养。
第四句“相逢倘获个中人,涓滴何辞北驴乳”,表达了禅宗对于缘分的重视。禅宗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和机缘,只有相遇的人才能相互理解和帮助。这里的“个中人”指的是那些能够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人,而“北驴乳”则代表了珍贵的友情和互助。
第五句“善才童子天质奇”,赞美了禅宗子弟的独特天赋和才华。禅宗认为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和潜力,只要能够发掘和利用这些潜力,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里的“善才童子”指的是那些具有天赋和潜力的年轻人,而“天质奇”则形容了他们的非凡特质。
第六句“抛官远遁修行苦”,反映了禅宗对于出家修行的生活态度。禅宗认为,出家修行是一种解脱生死轮回的方式,但也是一条艰难困苦的道路。这里的“抛官”指的是放弃世俗的身份和地位,而“远遁”则表达了修行者的隐居和远离尘世的心境。
第七句“果向北山曾遇人,便解捐书寻一语”,描绘了禅宗弟子在山林中得到启发的经历。禅宗强调的是与大自然的合一和共鸣,而山林则是这种合一的最佳场所。这里的“北山”指的是北方的山峦,而“曾遇人”则表示了禅师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得到了启示和顿悟。
第八句“而今脱却七斤衫,相见山山惟作舞”,表达了禅宗弟子在修行过程中逐渐放下世俗包袱的过程。禅宗认为,修行者应当摆脱世俗的拖累和束缚,才能够真正地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和自由。这里的“七斤衫”指的是世俗生活中的各种负担和压力,而“惟作舞”则表示了修行者在面对自然和宇宙时的自由和轻盈。
第九句“秋闱何幸相握手”,表达了禅宗对于人生际遇的感慨。禅宗认为,人生的际遇充满了变数和机遇,只有把握住这些机会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里的“秋闱”指的是科举考试,而“相握手”则表示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扶持和合作。
第十句“未厌夜深来叩户”,表达了禅宗对于夜晚修行的向往。禅宗强调的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而夜晚则是与自然最为接近的时刻。这里的“夜深”指的是夜晚时分,而“叩户”则表示了禅宗弟子在寂静的夜晚里寻求内心的宁静和启迪。
第十一句“莫愁客至将何待,困有眠床饥有俎”,描述了禅宗对于接待客人时的从容态度。禅宗认为,接待客人是一种修行的机会和契机,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迎接和应对。这里的“客至将何待”表达了禅宗弟子对待客人的态度和做法,而“困有眠床饥有俎”则展示了禅宗对于生活的简朴和满足感。
整首诗通过对禅宗思想的描绘和表达,展现了禅宗对于人生、修行和自然的独特看法和理解。它鼓励人们放下世俗的包袱和困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同时也提醒人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和机会,用心去体验和领悟生活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