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浮翠桥
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注释:
浮翠桥:一座建在溪流之上的桥梁,其名字暗示了桥的颜色像浮在水面上的绿色一样美丽。
隔溪苍翠各西东,架竹为梁路始通。
隔溪:指两岸隔着溪流。苍翠:形容两岸的景色青翠欲滴。各西东:分别向西和向东延伸。架竹为梁:用竹子搭建成桥,使得道路得以通行。
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
缺月:指月亮不圆,只露出一部分。罅林:缝隙中的树林。凝净绿:凝聚成一片清澈的绿色。断霞明水抹残红:形容太阳即将落山时天空中的色彩,红色渐渐消失,留下绿色的余晖。
芒鞋步步幽深处,藜杖声声屈曲中。
芒鞋:一种用草编织而成的鞋子,常用于行走于崎岖不平的地方。步步:每一步,形容走得很谨慎。深居:深深的庭院,形容环境幽静。藜杖:用藜草制成的手杖。声声:每一次敲击的声音。屈曲中:曲折之中,形容路途遥远或地形复杂。
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
回首:回头看。忽惊:突然感到意外。桥已远:桥已经消失在视线之外。泠然:形容身体感觉凉快、舒适的样子。身御:控制身体。圃田风:指的是田野间的微风,这里指自然之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桥的周围环境,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诗人通过对桥的细致观察,将桥的美丽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述的景象。
首句“隔溪苍翠各西东”,诗人通过“隔溪”这一词汇,表达了桥所处的地理位置,同时也暗示了两岸景色的差异。接着,“架竹为梁路始通”一句,诗人通过描绘架设在溪流上的桥梁,为接下来的描写奠定了基础。这里的竹梁,既是连接两岸的交通枢纽,又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气息。
诗人继续展开对桥的描绘。“缺月罅林凝净绿,断霞明水抹残红。”这两句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色彩来描绘桥周围的景色。“缺月”和“断霞”分别代表了日出和日落的时刻,而“绿”和“红”则分别代表了这两种时刻的颜色。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成功地营造出了一幅既有生机又有静谧的画面。
在进一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芒鞋步步幽深处”等句子,进一步展现了桥下溪流的幽静之美。这些句子不仅描绘了桥下的溪流,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藜杖声声屈曲中”等句子,则从听觉角度描绘了行人行走在桥上的场景,使得整幅画面更加生动。
诗人以“回首忽惊桥已远,泠然身御圃田风”作为结尾,再次强调了桥在画面中的重要性。通过“回头”一词,诗人表达了对桥的留恋之情,同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遗憾的情绪。而“泠然身御圃田风”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感受到的自然之风,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而富有诗意。
这首诗通过对浮翠桥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声音和意象等手法,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感相结合,使得整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