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栏日日俯清湍,洗竹年年斩恶竿。
十顷玻璃秋色静,一林竿籁晓声寒。
凉风有意生天末,明月无边照水端。
谁谓过清难久处,愚溪元自不相安。
【注释】
凭栏:凭倚栏杆。清湍:清澈的溪水。斩恶竿:砍除竹竿上的恶竹。十顷:面积为十顷,即十分之一亩。玻璃:形容水清澈透明,像水晶一样。竿籁:指竹子发出的声音。凉风:清凉的风。生天末:吹向天空的边际。无边:没有边界。愚溪:指晋代陶渊明的诗篇《归园田居》中的“愚公移山”,意指偏僻的地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诗人面对寒碧亭,凭栏远眺,看到清澈的溪流和竹林,便联想到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于是,他感慨地说:“谁谓过清难久处,愚溪元自不相安。”意思是说:谁说这清清的溪水难以长久居留?愚溪本来就不能长久地存在。
首联写寒碧亭上眺望所见。“凭栏日日俯清湍”,凭依栏杆天天俯视那清澈的溪流。“洗竹年年斩恶竿”,砍掉竹子上长着的恶竹。“十顷玻璃秋色静”,十分之十(一亩)的水面,像玻璃一样清澈透明,秋天的景色宁静而美丽。“一林竿籁晓声寒”,清晨,竹林中传来阵阵竹叶摩擦的声音,使人感到寒冷。这两句描绘了清碧的溪流、翠绿的竹林和宁静的秋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
颔联写寒碧亭上所见到的景象。“凉风有意生天末”,清凉的风吹拂着天空的边际。“明月无边照水端”,皎洁的月光洒满水面的尽头。这两句描绘了夜晚明月高悬、清风拂面的美妙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欣赏之情。
颈联写诗人在寒碧亭上的所见所思。“谁谓过清难久处”,谁说这清澈的溪水难以长久存在呢?“愚溪元自不相安”,愚溪本来不能长久地存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规律的认识,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得到长久的存在与发展。
尾联写诗人在寒碧亭上的所感所悟。“谁谓过清难久处”,谁说这清澈的溪水难以长久存在呢?“愚溪元自不相安” ——愚溪本来不能长久地存在。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