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红旗一卷无奔北,龙骧将军初下蜀。又不见天兵十万领藩曹,百丈灵旗照江国。
高楼夜登有鉴赏,江南野烧深山谷。烈势已觉逼南辰,龙蛇膏血如爆竹。
故应玉石俱被焚,老樵拾炭投斧斤。长松巨梓中大厦,一随烈焰同尘埃。
人言木自为风戛,木中生火自焚爇。欲知利害日相磨,此火害人尤惨热。
译文:
君不见红旗一展便无惧北,龙骧将军初下蜀。又不见天兵十万领藩曹,百丈灵旗照江边国。
高楼夜登有鉴赏,江南野火深入山谷。烈火势已迫近南天门,龙蛇般的木炭像爆竹一样燃烧。
所以应该明白玉石俱被烧,老樵夫拾起木炭投斧头。长松巨梓中藏大厦,一旦同烈焰化为尘埃。
人们说木头自然为风所击,木头里生长的火自燃自焚。要想知道利害日日夜夜相互磨,这种大火害人尤其惨热难耐。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写于唐穆宗永贞元年(805)作者被贬朗州司马时的作品。诗中通过描绘江南野外野草的自焚,来比喻当时政治斗争的残酷。
“君不见红旗一卷无奔北”,意思是说:您没有看见红旗在战场上卷起后,敌人就不敢前进了吗?“红”在这里指的是战旗,“卷”是指收拢的意思,“红旗”即指军旗。“一卷”(一挥、一挥舞)就是“一挥军旗”,“无奔北”就是“不退却”。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您没有看见过我军战旗一挥动,敌军就溃败逃跑吗?这两句是全诗的第一、二句,是总述。诗人以议论开篇,点出主题。首句直陈其事,说明红旗卷起后,敌人就不敢前进了;次句则进一步申述其原因,那就是因为军中有一员虎将——龙骧将军亲自率领大军前来。“龙骧将军”是古代一种名马名,此处代指英勇善战的将领。“初下蜀”是说龙骧将军刚从四川前线回来,也就是说他刚刚指挥过一场战斗。这两句是第一部分,总承上文。下面四句则是分述,具体描写龙骧将军下蜀的情景。
“又不见天兵十万领藩曹”,是说:您没有看见过朝廷派出的大军十万人,由藩镇派来的官员带领他们出征吗?“天兵十”、“天兵万”,都是泛指朝廷派出的军队,而“领蕃曹”,则是指藩镇派来的官员,即节度使或观察使。这是对前面“红旗一卷”“龙骧将军”的具体化。这两句是第二部分,承上文。“百丈灵旗照江国”,“百丈”形容旗帜很高大、很长,“灵旗”指军旗。这里用“照”字来形容军旗光芒四射,照亮了整个江国的大地,可见其声势之浩大和军威之雄壮。这是对前面“红旗一卷”一句的具体化。这两句是第三部分,紧承上文,具体描写龙骧将军下蜀的情景。
“高楼夜登有鉴赏”,是说:晚上我登上高楼,观赏那江南野外野草的火光。“高楼”是说诗人登上高楼,居高临下,可以更好地看到江南野外的情况。“夜登”是说诗人是在夜晚登上高楼的,也就是在月黑风高的夜晚。“鉴赏”是说诗人登高远望,看到了江南野草的火光。这几句描写诗人登临高处,远望江南野火。这是第四部分,承上文。“江南野火深山谷”,“野火”指野草自烧起来的火焰,“深山谷”是说火焰在深山老林中燃烧,非常凶猛。这是第五部分,承接上文。“烈势已觉逼南辰”,是说:那熊熊的野火已经烧到南边天空了。“南辰”即指天上的北极星,这里是说南方的天空。这是第六部分,承上文。这两句是第七部分,紧承上文,具体描写江南野外野火的情况。
“龙蛇膏血如爆竹”,是说:那些被烧死的动物,就像爆竹一样被炸成一团一团的肉块。“龙蛇”是形容火焰的形状,“膏血”是被烧焦的血肉。这两句具体描述了江南野外火势之大,野草燃烧得如此猛烈。这几句是第八部分,承上文。
“故应玉石俱被焚”,是说:因此连石头和玉石都遭受了焚烧啊!“故”是因此的意思,“玉石俱”即指石头、玉石等一切东西都被火烧了。这两句是第九部分,承上文,具体描述江南野外火势之猛以及造成的损害。“人言木自为风戛”,是说:人们都说是树木自己承受风刮才被折断的呢!这是第十部分,承接上文。“木中生火自焚爇”,是说:树木里面生出火来,自己也被烧毁了啊。这两句是第十一部分,承上文,具体描述了江南野外火势之猛以及造成的损害。“欲知利害日相磨”,是说:想要知道这利害关系天天都在磨擦着啊!“日相磨”即指一天天在磨擦着。这两句是第十二部分,承接上文。这两句是第十三部分,承上文,具体描述了江南野外火势之猛以及造成的损害。
最后四句是这首诗的最后一部分。“此火害人尤惨热”,是说:这种火灾害人特别惨热啊!“尤”是特别的意思。“惨热”是形容火灾造成的伤害之重、损失之大。这两句是第十四部分,承上文。这两句是第十五部分,总结全诗。这几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火灾害人特别惨热啊。
每句七个字。前六句分别写了四个场景,一是描绘战场情景,二是描绘朝廷派出大军十万人、由藩镇派来的官员带领他们出征的情景,三是诗人登上高楼远望江南野外野火的情景,四是诗人在江边的高楼遥望江南野外野火的情景。最后两句总结全诗,指出这种火灾危害人特别惨热。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六句与后四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这场火灾的痛心疾首和对朝廷的愤慨之情。同时,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