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间植士林,年来零落几青衿。
人间已厌诗书味,堂上犹闻丝竹音。
山向静中涵易象,阳于复处见天心。
执经弟子趋函丈,只恐门前雪意深。
【注释】
送翁主学谒靖山提举:送女子去拜见靖山的提举。翁主,旧时女子出嫁为妇人,称丈夫的父亲。谒,拜见。靖山,山名,在今江西南昌县。
植士林:培养人才,使文士聚集。
青衿:指学生,古代学子所穿的衣服是青色的,故以青衿代指学子。
厌:厌倦、讨厌。
易象:易,《周易》;易象,指变化无常的事物。
阳于复处见天心:阳卦与阴卦相重(复卦),表示阳气盛极将转衰,这是自然的规律。
执经弟子趋函丈:执经,手拿经典;趋,走;函丈,古时讲学的堂屋有四堵墙,门在东面,称“函”,堂屋前有讲堂,称为“丈”。弟子,学生。函丈,指书院。
雪意:指雪花飘落的样子。
赏析:
此诗首联即点题,说三百年间培养了一批文士,然而近年来却已凋零殆尽了。“人间”,既指社会,也指朝廷。这里指后者。诗人对官场中那些腐败无能的官僚深恶痛绝,因此对“人间”二字特别敏感。次联承上联之意,说这些文士已经厌倦了枯燥无味的“诗书味”,而那些权贵们还在那里弹琴唱歌,吹拉弹唱。这两句诗讽刺了那些只知享乐而不知进取的达官显贵。第三联写自己对世事的看法:世间万物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阴阳交错而成八卦,所以万物都遵循着自然规律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中。第四联又由人事写到自然。说自然界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就像阴阳相交而产生万物一样。最后一句说,自己正在教学生读经书,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听讲。“执经弟子”,即读书的学生。“趋函丈”,指走进讲堂。诗人在这里说自己虽然身居高官,却仍不忘教育子弟,而且很重视学习。
全诗通过描写自己对世事和学问的认识,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抒发了作者渴望摆脱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的政治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