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向昆明问劫灰,几看麋鹿上苏台。
闲中历日生青草,梦里乾坤化大槐。
塞雁南归春又去,江潮东下暮还来。
临平山尽啼鹃歇,可是征人唤不回。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时,注意要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感寓”即寄托的意思,“二首”指两首诗,第一首写昆明劫灰已尽,几处山头露出新绿;第二首写春光明媚,梦中乾坤化大槐树,但梦醒后却只能听到杜鹃鸟的悲啼,征人无法唤回。

【答案】

译文:

昆明劫灰已尽,几处山头露出新绿;闲居无事,日生青草,梦里乾坤化大槐。塞雁南归春将去,江潮东下暮复来。临平山尽啼鹃歇,可是征人唤不回。

赏析:

《感寓》共二首。这是其一。

诗人借昆明草木之复苏,抒发自己对国破后人民安居生活的渴望。首句点明地点,次句写所见之景,昆明劫后余灰已尽,到处山头露出新绿。这两句写景工致细腻,笔触生动形象,既写出了昆明草木之复苏,也表达了作者对国破后人民安居生活的渴望。第三句以“闲”字领起,描写闲居无事时日生青草的情景。第四句则通过梦境,描绘出一个春天的景象:梦中乾坤化作一棵大槐树,而自己只能在树下徘徊。这两句是虚写,但与前两句实写昆明草木复苏的意境相通,都是从自然景物中寄寓着作者的情怀。

尾联写春光明媚,塞雁南飞,江水东去,暮色渐浓,而杜鹃鸟在临平山上啼叫不已,但征人却始终未能归来。这两句是实写,但也是虚写:杜鹃鸟的啼叫,既是写实,又象征着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征人的未归,既是写实,又是寓意: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国家遭受的苦难,不要忘记战争带来的创伤,不要忘了那些为祖国统一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人物。全诗融情入景,虚实相间,构思精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