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国天柱倾,哀我鞠子疚。
苍鹅飞冲天,妖星大如斗。
帘下玉床移,山摧石鳌负。
河南吊遗黎,原野骨未朽。
北邙望孤陵,古木叫猿狖。
朔风吹尘沙,天寒薄翠袖。
南云山万重,去去莫回首。
【注释】
杞国,即杞国天柱。杞国在今河南杞县,有天柱山,高入云霄,为天下之最。顷之倾。鞠子,晋怀帝司马炽的字。晋怀帝永嘉元年(307),石勒攻陷洛阳,俘怀帝于西明门,后被害。“哀”是哀悼的意思。苍鹅,指大雁。苍:青色。“妖星”,即流星。“斗”,北斗七星。“帘下玉床移”,《汉官仪》:“天子所居曰‘紫宸’,以金饰床,刻龙凤龟鳞花纹。”这里以玉床代指帝王所乘之辇(车)。“山摧石鳌负”,《太平御览》卷五○引《河图括地象》:“河出昆仑,色白,其广万里,受水者黄龙也。”黄龙见,则土石崩坏。《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这里的“石鳌”是指山崩。“吊遗黎”,吊:慰问。遗黎:遗民。“原野骨未朽”,原野:荒野,指中原地区。遗黎,指中原地区的百姓,因中原沦陷,故称遗民。此二句言石勒对中原百姓的残杀和掠夺。“北邙望孤陵”,北邙:在河南荥阳西北。古时认为死者葬北邙为吉地,因为那里地势较高,可以挡邪。孤陵:石勒墓。“古木叫猿狖”,猿:猿猱,俗称猿猴。狖:一种长尾小兽。猿猱、猿猴常在山林间啼叫,声音凄厉。“朔风吹尘沙”,朔风:北方之风,寒凉刺骨。“天寒薄翠袖”,翠袖:深绿色的袖子。“南云山万重”,南云:南面天空中的云。山:指山岭。“去去莫回首”,去:离去。莫:不要。回首:回头看。“去去”与“莫回首”相呼应,意谓离开此地不要回头。此句写诗人不忍离去而回首留恋的情状。
赏析:
这首诗是乐府诗中拟古诗的一种。乐府是汉代设立的音乐机构名称,属太乐署,掌管宫廷音乐及俗乐,采集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后来泛指国家设立的音乐机构或机关。《诗经》、《楚辞》等都是乐府诗歌的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歌辞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拟古诗就是模仿汉魏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这种体裁一般采用乐府旧题,但内容并不摹拟原作,而是有所发挥或变通。这类作品多咏叹人生感慨,抒发个人情怀,风格清丽婉转,语言自然流畅。
这首诗的大意是:“杞国的天柱已经倾倒了,我为此感到忧伤,悲伤的是晋国皇帝的不幸遭遇。那苍鹰正在高空飞腾,流星划破长空,犹如巨大的拳头一样。窗帘下玉床缓缓移动,一座高山被巨石崩塌压住,那山就像一只巨大的石头鸟背着沉重的石头一样。我在河南一带慰问那些遗民,他们仍然活着,只是骨头还没干透。我眺望着北邙山上那座孤立的坟墓,只见那株古柏树在呼啸的风中发出哀鸣。北风呼啸吹起尘土和沙土,天气十分寒冷只有薄薄一层翠绿的衣袖裹着裸露的身躯。向南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如同万重屏障,我告别故乡,再也无法回头。”
诗人首先描写了杞国天柱倾颓的景象,然后表达了诗人对晋怀帝被俘被杀的深切悲痛。接着诗人描绘了苍鹰飞升、流星划过夜空的场景,以及帘下玉床、高山崩塌、遗民骷髅等景象,都暗示了战争带来的破坏与毁灭。最后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北邙山上瞻仰石勒墓的情景,以及风吹起尘土和沙土的景象。全诗通过这些场景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追求,以及对逝去生命的悼念和对生者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