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烂蚕死谷复饥,沟壑委填忧旦夕。
及今雨足稻粱红,预期一饱吹豳风。
龙不有功归我公,公不复有归太空。
谁解作颂美形容,发微抉眇声金舂。
老我击壤歌山中,瓣香敬为曾南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读懂题目,锁定答题区间,注意题干要求“逐句释义”“赏析”,注意注释,最后根据题干的提示作答。

这首诗的译文是:麦田烂了蚕死了谷子又饿了,沟壑纵横忧虑着早晚。等到今年雨足稻粱红,预期一饱吹豳风。龙没有功劳归我公,公不再有归太空。谁能写出颂歌美形容,发微抉眇声金舂。老我击壤歌山中,瓣香敬为曾南丰。

第一句“麦烂蚕死谷复饥”写农民遭受天灾人祸后的困苦生活。诗人以“麦”、“蚕”代指“百姓”或“百姓的生活”,“谷复饥”即“百姓又饿”。第二句“沟壑委填忧旦夕”,写农民因饥饿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艰难。第三句“及今雨足稻粱红”,写农民盼望下雨,因为雨水充足,稻梁丰收,人们才有望过上安定的生活。第四句“预期一饱吹豳风”,写农民希望过上安定的生活,可以享受美好的时光。第五句“龙不有功归我公,公不复有归太空”,写农民希望朝廷能给他们一个太平安定的环境。第六、七句“谁解作颂美形容,发微抉眇声金舂”,写诗人对这种愿望的不理解,认为这种美好的愿望只是空想,只能发出深沉的叹息。第八句“老我击壤歌山中”,写诗人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还是在山中唱歌自娱自乐,表现他对这种愿望的不理解。第九句“瓣香敬为曾南丰”,写诗人向曾巩表示敬意。曾南丰,指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与王安石、苏轼齐名,世称“三苏”。第十句“老我击壤歌山中”,写诗人在山中唱歌自娱自乐,表现他对这种愿望的不理解。第十一句“瓣香敬为曾南丰”,写诗人向曾巩表示敬意。曾南丰即曾巩(1019-1083)。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他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提倡新法,被宋哲宗封为太子中允;他著有《元豐类稿》《隆兴编略》。第十二句“谁解作颂美形容”,写诗人认为这种愿望只是一种幻想,不能实现。这一句中的“颂”“形容”都是修饰语,用来修饰“美”。这两句的意思是:谁能写出赞美这种情景的美好颂词呢?“发微抉眇”是“发掘细微之处”的意思,这里用来比喻诗人对这种美好愿望的理解和感慨。这两句的意思是:谁能写出赞美这种情景的美好颂词呢? “发微抉眇”意思是“发掘微妙之处”,用来形容诗人对这种美好愿望的理解。最后四句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感叹。“老我击壤歌山中”,写诗人虽已年老,但仍在山中歌唱。这一句中的“老我”是指诗人自己,“击壤”是一种古代的游戏用具,用土块击打来取乐。《庄子·盗跖》:“上古真人,……鼓盆而歌。”《史记.伯夷列传》:“遂饿死于首阳山下。”这里借“击壤歌山中”来表明诗人虽遭厄运,但仍能保持乐观的态度,歌颂太平盛世的美好时光。“瓣香敬为曾南丰”,写诗人在山中唱歌自娱自乐,表现他对这种愿望的不理解。这两句的意思是:我恭敬地将此诗献给曾巩先生。这两句意思是:我对这种美好的愿望无法理解,只能发出深沉的叹息。

全诗共八句,每四句为一小节。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抒情诗,通过对农夫悲惨生活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不满的情感。从结构上看,全诗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四个小节为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农夫在灾荒面前的痛苦生活,后四个小节为第二部分,主要抒发诗人对农夫处境的感受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之情。

名家点评

清·王文濡《历代名家词评注评介集》:“其辞意悲切,盖悯农之苦也。”(《诗词鉴赏辞典》)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