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姓名不到中兴历,付与皇天后土知。
【注释】
马革:用皮革包裹着尸体。《后汉书·马援传》载:马援为伏波将军时,有病将死,对儿子马严说:“我今死,诸儿尚幼,勿以我薄葬,当埋之马氏。”马援去世,其子马严、马舒将其遗体埋葬于洛阳城西。“盛尸”即指马氏家族的墓葬。“西山饿踣”(léibò):语出《史记·李斯列传》:“二世笑曰:‘固劳苦而功高如此,何谓‘虎狼’也?’乃封李斯为通侯。”又《史记·张耳陈馀列传》:“赵王乃与张耳陈余谋自到于国……赵王自系秦宫。”李斯、张耳、陈余皆因谏奏被害,史称“饿死于西山”。
“姓名不到中兴历”:意谓自己没有参与过汉朝中兴的功业。“中兴”指汉武帝时期。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取得漠北之战大胜,解除了长期以来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此后,匈奴多次侵扰汉朝边境,但均被击退。故称此时期为“中兴”。
“付与皇天后土知”:意谓生死之事由天地知晓。语出《论语·述而》:“予欲无言。”“无言”,意为不向别人诉说自己的志向和抱负。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之作。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哲理性的作品。
首句“马革盛尸每恨迟”中的“马革盛尸”指的是马援死后,家人将其遗体安葬于洛阳城西的行为,这一行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特殊的意义。马援在东汉初年曾担任伏波将军,平定交趾叛乱,并率军北伐匈奴,取得了重大战果。《后汉书》中有记载:“援年七十余,始为太山郡卒,上书言事,召见。帝令公卿以下讨论其议,莫能难者。帝从容问援:‘天下何时当再盛?’对曰:‘昔吴楚之役,七国同日俱起。臣愿陛下步武二圣,踵武六帝,天下必为此中分。’”(《后汉书·马援传》)然而,马援并未能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晚年因病去世。因此,“马革盛尸”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一种象征。“每恨迟”则体现了诗人对此的无奈与哀叹。
次句“西山饿踣更何辞”中的“西山饿踣”同样出自《史记》,描述了李斯、张耳、陈余等人因劝谏而被害的历史事件。这些人物都是汉代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显赫,却最终落得个被害的结局。诗人通过提及这一事件,暗示了自己无法逃脱的命运悲剧,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而“更何辞”则表明了面对困境,诗人并不感到羞耻或遗憾,反而更加坚定地选择了抗争到底的决心。
第三句“姓名不到中兴历”中的“中兴历”指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功业成就。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国家繁荣昌盛,政治清明。然而,诗人并没有参与这个时期的事业,而是选择了远离权力中心,过着隐居的生活。这种选择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追求的执着。同时,这也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于建功立业的追求和向往。
末句“付与皇天后土知”则是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在这里,“皇天”、“天后”分别指的是上天和大地,它们代表了自然的法则和力量。诗人认为,无论是人还是鬼,都应该遵循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因此,他将生死之事交给了天地,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肯定和尊重。
这首诗通过对马援、李斯、张耳、陈余等人的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深刻认识。他将自己的一生与这些历史人物相比较,表达了对于人生无常、建功立业的追求以及对自然法则和道德规范的尊崇。整首诗歌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深远,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哲学的思考深度,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