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为阳华游,轩豁谐素志。
那知此嵌岩,近在回翔地。
石如狻猊状,蹲伏呀可畏。
虽无颦呻威,尚使百兽避。
漫郎嗜泉石,足迹靡不至。
是岩端见遗,定自求其备。
澹岩冠湘中,瑰玮传万耳。
此郎靳一言,亦以山无水。
骨多欠膋血,草木咸枯悴。
其谁喜冥搜,韵语发天秘。
石门何晃荡,坐久三叹喟。
径欲挽银潢,淙淙满人意。

【注释】

  1. 阳华:即阳春,这里指春天。谐素志:与自己的志趣相合。
  2. 嵌岩:山崖上突出的岩石。回翔地:盘旋回旋的地方。
  3. 石如狻猊状:这石头的形状像狮子的头像,狻猊是狮子的意思。蹲伏呀可畏:蹲伏在那里让人感到畏惧。
  4. 颦呻威:皱眉呻吟,威武的样子。
  5. 漫郎:你,指诗人自己。嗜泉石:爱好泉水和山石。足迹靡不至:足迹遍及各处。靡:没有。
  6. 澹:淡,形容清秀。冠湘中:在湖南的山水中最为出众。瑰玮传万耳:其美丽和奇特之处传遍千家万户。
  7. 靳一言:吝惜一两句话。亦以山无水:也因为山里没有水。
  8. 骨多欠膋血:骨头上的肉很多。膋,通“脂”。草木咸枯悴:花草树木全都干枯了。
  9. 冥搜:指搜寻幽深隐秘的地方。韵语发天秘:用诗意表达出天地间的奥秘。
  10. 石门何晃荡:石门山多么雄伟壮丽。坐久三叹喟:坐下来久久感叹。
  11. 径欲挽银潢:想要拉起银河之水。淙淙满人意:清澈的水声充满人们的心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白游览石门山时所作。此诗通过描绘石门山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于山水之间神奇关系的赞叹。

首句“旦为阳华游”表明诗人清晨时分开始了他的旅行,他选择了阳华这个地方游玩。这里的“阳华”指的是一种植物,也暗示了诗人选择此地作为游玩地点的原因。

“轩豁谐素志”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的心情舒畅,仿佛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

第三句“那知此嵌岩,近在回翔地”,揭示了诗人对石门山的惊奇发现。这个岩石不仅形状奇特,而且位置恰到好处,让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巧妙布置。

接下来的四句中,“石如狻猊状,蹲伏呀可畏”描述了石门山的岩石形状像狮子一样威武,令人敬畏。而“虽无颦呻威,尚使百兽避”则表达了即便它没有表现出威猛,但仍然能震慑其他动物。

第五六两句,“漫郎嗜泉石,足迹靡不至”,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山水的喜爱,足迹遍布了所有能找到的美景。

第七八句,“是岩端见遗,定自求其备”,诗人感慨于石门山的奇美,认为自己应该更加努力去了解和欣赏它。

第九十句,“澹岩冠湘中,瑰玮传万耳”,赞美了石门山的秀美,并强调了它的美丽是如此独特,以至于它在湖南的山水中独树一帜。

第十一二句,“此郎靳一言,亦以山无水”,诗人表达了他对石门山美景的赞美之情,即使山上没有水,但他仍然认为它值得赞美。

最后几句,”骨多欠膋血,草木咸枯悴”,诗人描述了山中的荒凉景致。”其谁喜冥搜,韵语发天秘”表达了他对这种景象的深深喜爱,他用诗意表达了天地之间的奥秘。

这首诗通过对石门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山水之间神奇关系的赞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