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栋浮空插万甍,来游谁是鲁诸生。
规模要识鸣弦意,土苴犹消击柱争。
驯垄雉骄佳气象,集林鸮恶好音声。
白头老令能知此,莞尔相撩意未平。

【注释】

  1. 次韵:即和诗,指诗人在别人诗作之后所作的诗。杨文甫监茶名山新建学桥二首:杨文甫任茶名山(今属福建)知县期间,为方便当地百姓上学,在新建了一座学桥。
  2. 高栋浮空插万甍(méng):楼台亭阁的飞檐凌空,像插入屋脊之上。
  3. 来游谁是鲁诸生:谁来游览这座学桥?鲁诸生指的是鲁国的学生。
  4. 规模要识鸣弦意:这里的意思是要了解这所学桥的规模与功能。
  5. 土苴犹消击柱争:这里的意思是指虽然有争斗,但是不会影响学习。
  6. 驯垄雉骄佳气象:这里的“驯”是指驯服,比喻治理得当。
  7. 集林鸮恶好音声:这里的“鸮”是古代对猫头鹰的一种称呼,这里指代的是猫头鹰。
  8. 白头老令能知此:这里的“白头”是指年老的人,而“老令”则是指这位老人,他是茶名山的县令。
  9. 莞尔相撩意未平:这里的“莞尔”是一种微笑的样子,“撩”是指挑拨、招惹。这里指老人看到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竞争却又不失和谐,他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描绘了茶名山新建学桥的情景。诗人杨文甫在任茶名山知县期间,为了方便当地百姓上学,在新建了一座学桥。这座学桥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凌空,如同插在屋脊上的高楼。诗人用“高栋浮空插万甍”来形容学桥的壮观景象,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它的宏伟与壮丽。同时,诗人还强调了学桥的功能,即要了解其规模与功能,以便于更好地利用它。
    诗人描述了学桥周围的环境。“来游谁是鲁诸生”,诗人询问来访者的身份,暗示学桥的建立是为了方便茶名山的学子们求学。这里,诗人运用了典故,将“鲁诸生”与学桥联系起来,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看重。同时,诗人还强调了学桥的规模之大,足以容纳千名学子,可见其建设之用心良苦。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学桥周围的景色。“规模要识鸣弦意”,这里的意思是要了解这所学桥的规模与功能。诗人通过对学桥的描述,展现了学桥的宏伟与壮丽,让人不禁为之赞叹。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继续深入挖掘学桥的内涵。“土苴犹消击柱争”一句,通过对比学桥与争斗,表达了学桥的和谐与宁静。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将“鸣弦”、“击柱”与“争斗”联系起来,展现了学桥的独特魅力。
    诗人描述了学桥周围的生态环境。“驯垄雉骄佳气象”,这里的“驯”是指驯服,比喻治理得当。诗人通过描绘学桥周围的生态环境,表达了学桥周围环境的优美与和谐。同时,诗人还强调了学桥的功能,即要了解其功能,以便更好地利用它。
    诗人杨文甫通过对学桥的描写,展现了学桥的宏伟与壮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教育事业的重视。通过对学桥周围环境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学桥周围的生态之美,使读者感受到了学桥带来的和谐与宁静。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茶名山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