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渡横溪
百尺沧浪两岸沙,肩舆徒涉步攲斜。
溪声犹带夜来雨,山色渐分云外霞。
岸半断林开鸟道,水边疏竹近人家。
尘埃何处寻真境,试逐寒流认落花。
注释:
- 百尺沧浪两岸沙:沧浪,指波涛,这里形容水势浩大。
- 肩舆:肩背的轿子。
- 徒涉:独自徒步渡过。
- 攲斜:倾斜的样子。
- 溪声:河流的声音。
- 夜来雨:傍晚或夜间降落的雨。
- 云外霞:云雾之上的彩霞。
- 岸半断林开鸟道:岸边的部分树林间有鸟道(供鸟儿飞翔的小路)。
- 水边疏竹:河边稀疏的竹子。
- 落花:飘落的花瓣。
- 尘:这里指世俗的纷扰和烦恼。
译文:
百尺高的沧浪,两岸是沙滩,独自步行在泥泞中前行,道路不平整,倾斜不定。
河流的声音仿佛夜晚的雨滴,山的景色渐渐被云雾所分开,露出美丽的色彩。
岸边部分树林间开辟出鸟道,河边稀疏的竹子靠近房屋。
在哪里能找到真正的境界,试着追随冷清的水流去发现飘落的花朵。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画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横溪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对真实境界的探求和对自然美的追求。诗中的“百尺沧浪”和“两岸沙”,形象地描述了河滩的辽阔和泥沙的质地。诗人独自步行的体验传达出一种孤独和坚毅的情感。
“溪声”与“夜来雨”相呼应,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音韵之美,还巧妙地将自然界的声音与天气变化相结合,增强了画面感。而“山色渐分云外霞”则描绘了天空与山峰的色彩对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诗中“尘”字的使用,寓意深远,它不仅代表了诗人内心的烦恼和世俗的干扰,也暗示了寻求真正境界的决心。通过“尘埃何处寻真境”这一疑问句,诗人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探求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
最后一句“试逐寒流认落花”,则是诗人以轻松的态度面对自然美景,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和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这种态度既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又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