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知世路厌陈人,分得僧窗寄此身。
载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
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
赖得诗翁来着语,五松从此有知津。
【注释】
普现堂:指佛教寺院中的讲堂。通判少尹:宋代地方官的两种称呼,通判是知州之副职,而少尹则是县令或郡守等的副职。见简:接受书信或礼物。
【赏析】
此诗为酬答友人邦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佛学的参悟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一、首联“饱知世路厌陈人”,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生活,向往佛教禅宗的思想。诗人通过“饱”字,表达了自己对世间纷纭复杂的生活已经看透。而“厌陈人”,则表明了他对那些趋炎附势,争名夺利的人的厌恶。这种厌倦,既是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二、颔联“分得僧窗寄此身”,描绘了诗人在佛门中修行的情景。这里的“僧窗”是指僧人居住的地方,象征着清静、幽雅的环境。而“寄此身”,则表示诗人将自己全部的生活寄托在佛学修行上。这种修行方式,虽然看似远离尘世,但却能让人心境更加宁静,从而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三、颈联“载月笋舆成独往,缘云藜杖与谁亲”,“载月”指的是乘坐轿子,“笋舆”是一种轻便的车轿,这里用来形容诗人的出行之便。“缘云藜杖”则形容诗人行走在云端之上,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的一种自由、轻松的状态。而“与谁亲”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人情的疏远。这种修行方式,虽然可以让人在精神上得到升华,但却可能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因此诗人才会感到孤独。
四、尾联“足间优钵藏千界,掌上庵摩等一尘”,这两句诗以佛教经典中的典故来表达诗人的修行境界。“优钵”,是佛教中用来盛放经书的器具;“庵摩”,则是指佛寺中的小塔。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领悟,以及对世间万物的超脱。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是一首表现了作者对佛学的参悟和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的作品。诗人通过对佛学的修行,表达了自己对于名利、情感的淡泊与超脱,同时也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