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溪叠嶂隐长城,直下寒流泯泯清。
背水人家认鸡犬,隔林佛屋听钟鲸。
山根合处客帆过,日脚断边渔火明。
投老一身无地着,欲凭双桨寄浮生。
【解析】
本篇是一首纪行诗,作者自述随友人泛舟江上的情景。首联写诗人和友人乘船来到泽溪的途中,护溪叠嶂隐长城;颔联写诗人看到泽溪两岸人家,背水而居,鸡犬之声可闻,而佛屋钟声也清晰可闻。颈联写诗人在泽溪口看到山根合处有一艘客船经过;尾联写诗人感叹年老身孤,只能借助双桨来寄托自己的浮生。
【答案】
译文:
护溪叠嶂隐长城,直下寒流泯泯清。
背水人家认鸡犬,隔林佛屋听钟鲸。
山根合处客帆过,日脚断边渔火明。
投老一身无地着,欲凭双桨寄浮生。
注释:
1.泽溪:地名,位于今安徽境内。
2.长城:指皖南一带的山脉,如黄山等。
3.泯泯:一作“漫漫”,意思是水流清澈,看不到底。
4.背水:指靠水的一边。
5.佛屋:寺庙的屋宇。
6.投老:指年纪已大,无所作为。
赏析:
此诗是一首纪行作品,作者随友人泛舟江上,一路所见所闻都写入了诗中。诗的开头两句,描写沿途风光,以浓墨重彩勾勒出一幅山水画:护溪叠嶂隐长城,直下寒流泯泯清。这是一条曲折蜿蜒、幽深秀丽的江道,山峦起伏,层峦叠嶂,宛如一道长城一般。江水滔滔,寒气袭人。“隐”字用得十分传神,它既写出了山峰之高峻,又表现了江水之清冷。“泯泯”二字则写出了江水之澄澈,使人觉得那江水仿佛没有尽头一样。“长城”一词的运用,更显得这山势之高峻,给人以雄浑壮阔之感。“直下”二字,写出江水之长,使人感到这条江如同一条巨大的玉带,从天而降,直泻大地。这里,作者用“隐”、“直下”等词语描绘了江水的形态,为下面对景物的进一步描写打下基础。
颔联两句,紧承上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沿途景色。诗人看到泽溪两岸人家,背水而居,鸡犬之声可闻;而佛屋钟声也清晰可闻。“识”字在这里活用为人名,指那些背水而居的人家。这句的意思是说,这些背水而居的人家已经习惯了这种宁静的生活,以至于他们能够分辨出各种声音来。“隔林”二字写出了佛寺的所在位置,同时也暗示了诗人此时的心情。
颈联两句,紧承前一句而来,进一步写景抒情。“山根合处客帆过”,写诗人看到在山与山的交界处,有一条小船经过。这“过”字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暗示了这首诗是在旅途之中写成的。“日脚断边渔火明”,意思是说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渔夫们才开始点燃灯火回家。这里的“日脚”指的是太阳即将下山时的余晖,而“渔火”则是渔夫们点亮的火光。这句的意思是说,当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渔夫们开始点燃灯火回家,他们的身影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醒目。
尾联两句,紧承上一句而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此时的心境。“投老一身无地着”,意思是说我已经老了,没有地方安身立命。“欲凭双桨寄浮生”的意思是说我希望能够凭借双桨来寄托我的浮生。这里的“双桨”既是实指船桨,又是诗人的一种象征。这句的意思是说,我已经老了,没有地方安身立命,我希望能够凭借双桨来寄托我的浮生。这两句既表现出了诗人的无奈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沿途景色的描写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