瘴海三年雨不冰,喜看万木变琼英。
眼中何处分银界,脚底从兹上玉京。
岁序已于芒尾见,春风先向柳梢明。
饥馋病守存馀习,欲和田家击壤声。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鄱阳四望亭观雪的所见所感。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最后一句是全诗的主旨。
瘴海三年雨不冰,喜看万木变琼英。
【注释】瘴海:指南方湿热多雾的地区。雨不冰:指瘴气地区气候潮湿。万木变琼英:指树木被雪覆盖如玉。
【赏析】瘴气之地,气候潮湿,本不可能有雪。然而,在诗人眼中,这片大地却因为雪的到来而变得晶莹剔透,仿佛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这两句诗以“瘴海”为背景,将南方湿热多雾的环境与北方的冰雪世界进行对比,形成了鲜明的视觉冲击。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受力,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眼中何处分银界,脚底从兹上玉京。
【注释】眼中:指眼前的景象。分银界:指雪与云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脚底从兹上玉京:指站在雪地之上,仿佛踏上了仙境般的玉京。
【赏析】诗人的目光穿透了眼前的景物,看到了更远处的雪与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朦胧的画面既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又让人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美感。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脚下的情景——自己仿佛已经踏上了仙境般的玉京。这里的“玉京”并非指真实的宫殿,而是象征着一种理想境界或精神寄托。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哲理。
岁序已于芒尾见,春风先向柳梢明。
【注释】岁序:指岁月的变迁。芒尾:指农历年末。春风先向柳梢明:指春天的气息已经提前到来,并逐渐明亮起来。
【赏析】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和季节的更迭。他注意到,虽然已经到了农历年末,但春天的气息却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并且变得越来越明亮。这种描写既展示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饥馋病守存馀习,欲和田家击壤声。
【注释】饥馋病守:指诗人在恶劣的环境中仍然保持饥饿和渴望的状态。余习:指残留的习惯或习气。欲和田家击壤声:指想要模仿田家儿童玩耍时的欢快声音。
【赏析】诗人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艰难困苦之后,仍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不愿意屈服于恶劣的环境条件,反而努力寻找着生活中的快乐和希望。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同时,他也表达了一种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之情。这种向往既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