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竹植门巷,兰菊罗庭除。
杖屦杂老稚,杯盘接乡闾。
共追一笑欢,可解千日臞。
着鞭须及辰,暮景速过驹。
【注】:毗陵——今江苏常州,古称毗陵郡。兄弟——指作者的兄弟们,他们避乱南来,与作者相聚。
中涂——中途。连江——即“溧水”,在今江苏省。为避安史之乱,当时有诗人自毗陵(常州)南迁至溧水一带。
门巷:门前的里弄。兰菊、罗庭除:庭院中栽种着兰花和菊花。
杖屦杂老稚——拄着手杖,穿鞋,混在老人孩子中间。
乡闾:家乡,邻里。可解千日臞(jū)——可以解除因忧虑而造成的消瘦憔悴。
着鞭——策马前行。及辰——赶上时间。暮景速过驹——傍晚时分,景色美好,令人留恋。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避乱南行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从诗的内容看,他由常州南行到了溧水。溧水在今天的江苏省境内,当时是一片战乱的地带,因此杜甫写此诗,既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流露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松竹植门巷,兰菊罗庭除。” 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门巷两旁种满了青翠欲滴的松竹,庭院四周则盛开着洁白无瑕的兰花和菊花。这些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烘托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还隐含着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颔联:“杖屦杂老稚,杯盘接乡闾。” 进一步描绘了一幅温馨热闹的乡村生活画面,拄着手杖的老人和孩子们穿梭其间,酒杯交错,菜肴丰盛。这些景象不仅体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这种淳朴生活的向往。
颈联:“共追一笑欢,可解千日臞。”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在异乡他乡所感受到的一种难得的欢乐和慰藉。虽然身处异地,但在这里,他能够与亲人一起欢笑,这种快乐足以缓解他在旅途中所受的痛苦和煎熬。同时,他也通过这样的经历,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力量。
尾联:“着鞭须及辰,暮景速过驹。”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他决心在明天一早出发,赶在天黑之前回到家乡。这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态度,不仅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也体现了他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这首纪行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成功地将诗人的思乡之情、忧国之心以及对未来的期望都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时代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