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郎爱山知贵目,不着芒鞋踏空谷。
诛茅结竹函丈间,坐揖崔嵬绕江绿。
我亦寻幽不惮远,半世一身随转毂。
峰峦过眼已成梦,南北空嗟髀消肉。
羡公登亭如历块,睥睨乾坤轻一芥。
春繁妩媚发奇姿,秋净孤高见真态。
固知静者自超诣,世上憧憧良足隘。
智愚何止三十里,咫尺须论百千界。
四时秀色供盘礴,笔下云烟醉中落。
雕锼苦欲觑天巧,造物有灵应作恶。
蓬莱方壶或上下,纷纷陵谷今非昨。
倘令夸子与霄遁,胸中赖有藏山壑。

【注释】:

寄题翠樊亭:寄诗给翠樊亭。

何郎:晋代诗人何劭,字长文。他善于欣赏山水,有“爱山”之癖。

芒鞋:草鞋。

诛茅:砍伐竹木来筑屋。

崔嵬:高耸入云。

随转毂:随着车轮的转动而移动。

历块:指登台观览。

睥睨(bǐnì):斜视。

静者自超诣:指心境宁静之人自有高远的抱负。

世上:指世上的人。

憧憧:忙碌的样子。

百千界:指人间的种种社会。

四时秀色:四季的美景。

笔下云烟:指写文章时所描绘的景象。

雕锼(sōu):雕刻。

方壶:古时传说中的仙山名。传说中昆仑山上有方壶、方床等仙山。

今非昨:现在与过去不同了。

倘令:倘若。

夸子:指自己。

霄遁:高空飞翔。

胸中:指人的志向。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友人翠樊亭中观赏美景后写下的一首七绝。前六句描写了友人登上翠樊亭后的所见所感,后两句则抒发了自己对世事的感慨和对友人的赞美之意。

首联“何郎爱山知贵目,不着芒鞋踏空谷”,以何劭为例,赞扬了他喜爱山景的爱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颔联“诛茅结竹函丈间,坐揖崔嵬绕江绿”,描绘了翠樊亭的景色,以及作者在此地的心情。这里通过“诛茅”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翠樊亭的建筑风格;而“坐揖崔嵬绕江绿”,则生动地描绘了翠樊亭周围的环境,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

颈联“我亦寻幽不惮远,半世一身随转毂”,则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喜爱之情。他认为,山水之美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只有亲自去感受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同时,他也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多去体验不同的风景,丰富自己的阅历。

尾联“羡公登亭如历块,睥睨乾坤轻一芥”,则是对友人翠樊亭的赞美之词。作者认为翠樊亭就像是一座历块一样坚固,让人不禁要仰望它的伟岸。同时,他也称赞了友人的高远志向,认为他的心胸像乾坤一样宽广。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赞美之情,又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独特审美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