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来作旅行人,节物相逢但感情。
彭蠡湖边看竞渡,摐阳山畔过清明。
游神杳默皆愁意,倾耳寻常得恨声。
若有桑麻三亩地,肯将高迹学蓬萍。
注释:
- 清明日再题高赋亭:清明时节再次到高赋亭作诗。
- 二年来作旅行人:这两年来我一直在做旅行人。
- 节物相逢但感情:节日的物事相遇只是增添了我的情感。
- 彭蠡湖边看竞渡:在彭蠡湖边观看竞渡。
- 摐阳山畔过清明:在摐阳山畔度过清明节。
- 游神杳默皆愁意:游神恍惚,默然无语,都是忧愁的意思。
- 倾耳寻常得恨声:侧耳倾听,常常听到哀怨的声音。
- 若有桑麻三亩地,肯将高迹学蓬萍:如果有像桑麻一样肥沃的土地,我会效仿蓬草和浮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清明节时所作,表达了他对旅行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首联“二年来作旅行人,节物相逢但感情。”诗人回忆起两年前开始做旅行人的日子,那时的景色和心情都被深深地刻画出来。这里的“感情”指的是他对于旅行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颔联“彭蠡湖边看竞渡,摐阳山畔过清明。”诗人描绘了他在彭蠡湖畔观赏竞渡的场景,同时在摐阳山度过了清明节。这里的“竞渡”是一种古代的民俗活动,而“摐阳山”则是一处风景名胜之地。通过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于自然景色的热爱以及他对于旅行生活的执着追求。
颈联“游神杳默皆愁意,倾耳寻常得恨声。”诗人通过“游神杳默”来形容自己内心的忧郁和孤独,而“倾耳寻常得恨声”则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这里的“恨声”可以理解为故乡的呼唤和思念之声。
尾联“若有桑麻三亩地,肯将高迹学蓬萍。”诗人用了一个假设性的句子,表达了他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他认为如果能有像桑麻一样肥沃的土地,他会像蓬草和浮萍一样,选择离开故乡去远方寻找自己的梦想和生活。这里的“高迹”是指诗人的高远志向,而“蓬萍”则是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之情的象征。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于旅行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价值观。它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旅行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