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闻黥徒叹行苦,传檄驰符渺无数。
霜晨雨夕常疾驱,鬼魅豺虎何山无。
寝兴顺时岂不欲,简书可畏鞭刑毒。
儒讥冗食知谓谁,我非浪费官家粟。
译文:
夜里听到黥徒们感叹他们行路的辛苦,传书飞马的消息渺茫无定。
霜晨雨夕常常疾驱奔波,鬼魅豺狼在哪有不横行肆虐?
起居作息顺应天时人意,简书命令使人畏惧如受鞭刑毒害。
读书人嘲笑冗食官家不知所指,我并非浪费了国家粮食。
注释:
夜闻 - 在夜晚听见
黥徒 - 被割去面部皮肤的罪犯
叹行苦 - 感叹行走之艰难痛苦
传檄驰符 - 传递檄文和令牌
渺无数 - 众多、无法计数
霜晨雨夕 - 清晨和傍晚的霜雨天气
常疾驱 - 经常疾速奔跑
鬼魅豺虎 - 形容凶恶的人或环境
何山无 - 何处不存在
寝兴顺时 - 根据自然规律安排起居饮食
简书可畏 - 简言之不可畏惧的命令或刑罚
儒讥冗食知谓谁 - 儒家学者讥刺官员吃闲饭,这指的是官员浪费粮食的现象
我非浪费官家粟 - 我并非浪费了官家的粮食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夜晚的场景,展现了一个被剥夺自由、饱受艰辛的黥徒的形象,以及一位官吏对这种现状的看法。诗中“霜晨雨夕”四字,形象地描绘了黥徒们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生存状态,同时也反映了官吏对百姓的压迫与剥削。
诗人通过对“简书可畏鞭刑毒”的描述,揭示了官吏手中的权力对百姓的残酷统治。而“儒讥冗食知谓谁”,则表达了对那些浪费粮食、无所事事的官员的讽刺和批评。最后一句“我非浪费官家粟”,则是诗人自谦之词,表示自己并非故意浪费国家的粮食,而是无奈之举,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对民生的关怀。